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釣鳌的意思、釣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釣鳌的解釋

《列子·湯問》:“﹝ 勃海 之東有五山,﹞而五山之根,無所連著,常隨潮波上下往還,不得蹔峙焉。仙聖毒之,訴之於帝。帝恐流於西極,失羣聖之居,乃命 禺彊 使巨鼇十五舉首而戴之,疊為三番,六萬歲一交焉,五山始峙。而 龍伯之國 有大人,舉足不盈數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釣而連六鼇,合負而趣歸其國,灼其骨以數焉。於是 岱輿 、 員嶠 二山流於北極,沉於大海。”後因以“釣鼇”喻抱負遠大或舉止豪邁。 唐 李白 《悲清秋賦》:“臨窮溟以有羨,思釣鼇于滄洲。” 南唐 陳陶 《渡浙江》詩:“靜寇思投筆,傷時欲釣鼇。” 宋 陳岩肖 《庚溪詩話》卷下:“ 宋景文 有詩曰:‘捫虱須逢英俊士,釣鰲豈在牛蹄灣。’以小物與大為對,而語壯氣勁可嘉也。” 張素 《秋風曲》:“釣鰲者誰子,中流聞前歎。”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釣鳌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典故性詞語,其含義可從本義與引申義兩個層面解析:

  1. 本義與典故來源

    該詞典出《列子·湯問》。傳說渤海之東有五座仙山(岱輿、員峤、方壺、瀛洲、蓬萊),由十五隻巨鳌(大龜)負載。龍伯國有巨人,舉足數步即至五山所在,一釣而連得六鳌,緻使岱輿、員峤二山漂流沉沒于北極深海。此故事原意描繪了遠古巨人的神力與奇偉的海外仙境想象 。

  2. 引申義與常用義

    後世文人(尤以唐代李白為代表)賦予“釣鳌”全新的象征意義:

    • 比喻豪情壯志或遠大抱負:李白曾自稱“海上釣鳌客”,谒見宰相時,以“以虹霓為絲,明月為鈎”,“以天下無義氣丈夫為餌”作答,展現了睥睨天下、欲建立不世功業的宏偉氣魄與非凡志向 。此用法成為主流,常指胸懷大志、氣概非凡。
    • 借指科舉登第或建立功名:因“鳌”在唐宋時期與科舉文化關聯(如殿試後狀元立殿階浮雕巨鳌頭上迎榜,稱“獨占鳌頭”),“釣鳌”亦衍生出追求功名、獲取顯赫地位的含義 。

“釣鳌”一詞,源自上古神話,經文人演繹後,核心含義指懷有超乎常人的豪邁氣概與建立宏偉功業的雄心壯志,是漢語中贊譽志向高遠、氣魄宏大的經典意象。

參考來源:

《列子·湯問》(原文記載),可參閱權威古籍數據庫如“國學導航”:http://www.guoxue123.com

南宋·趙令畤《侯鲭錄》卷六(記載李白轶事),上海古籍出版社《侯鲭錄》點校本。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第12卷,第129頁“釣鳌”詞條釋義,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辭海》(第七版)“釣鳌”詞條,上海辭書出版社,線上版見:https://www.cihai.com.cn

網絡擴展解釋

“釣鳌”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典故性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多個層面解析:

一、詞源與典故

該詞最早出自《列子·湯問》(),記載了龍伯國巨人釣走東海六鳌的神話:傳說渤海東方的五座仙山因巨鳌支撐而穩固,後巨人一釣連六鳌,導緻兩座仙山沉沒。這一神話成為“釣鳌”的原始意象,暗含對巨大力量的挑戰。

二、核心含義

  1. 象征遠大抱負
    典故中的釣鳌行為被引申為非凡志向,如李白詩句“空郁釣鳌心”()即表達壯志未酬的心境。宋代起更衍生出“釣鳌客”一詞,特指胸懷大志者()。

  2. 比喻以小博大
    字面釋義為“用小魚釣大鳌”,衍生出兩種引申義:

    • 積極層面:指通過巧妙策略實現重大目标,如“排下金鈎釣鳌魚”()
    • 消極層面:暗喻投機取巧,如“沽名釣譽”中的“釣”字用法()

三、文學應用

在詩詞中常作為豪邁意象,如李鹹用“引手何妨一釣鳌”()展現灑脫氣度,明代羅狀元“釣鳌之志”則直接表達仕途抱負()。

四、現代釋義

現代漢語中主要保留兩種用法:

  1. 形容非凡志向(如“釣鳌雄心”)
  2. 警示性比喻(如“香餌釣鳌”暗指陷阱)

注:部分詞典存在循環釋義現象(如),建議優先參考典故出處及文學作品中的實際用例。

别人正在浏覽...

安常處順拜除鄙俚淺陋波濤滾滾怅憾鸱視狼顧沖主抽回床杌床茵媠岀獨着遏雲豐折府幕隔岸鬼出電入瑰豔汩湮桁梁弘粹澒蒙黃頰華望肩從齒序驚坐稷正攈綴闊灑灑蘭臯兩眼一抹黑領先落場率正麥芒鬧五魁逆氣偏愛品竹鋪放青蓮宮侵浔窮稔仁譽肉臛三代人物三角洲色譜深耕易耨沈敏涉旬水關說是非隨帶讨吃鬼土畜五葉遐觀虓雄溪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