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洞察幽微。語本《文選·曹植〈七啟〉序》:“於是 鏡機子 聞而将往説焉。” 李善 注:“鏡機:鏡,照;機,微也。” 晉 鄭豐 《答陸士龍詩·中陵》:“沉仁育物,玄聰鏡機。” 唐 李鹹用 《夏日别餘秀才》詩:“鏡機沖漠非吾事,自要青雲識五侯。” 清 章學誠 《文史通義·言公下》:“《解嘲》、《客難》、《賓戲》之篇衍其緒,鏡機、玄微、沖漠之類濬其途。”
“鏡機”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主要源于古代文獻,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鏡機”指洞察幽微的能力或狀态,即能夠透徹觀察事物的細微之處。該詞由“鏡”(照見、反映)和“機”(細微、精妙)組合而成,字面可理解為“照見精微”。
主要用于形容對事物本質或細微之處的深刻理解,常見于古代詩文與學術論述,現代使用較少。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文選》及李善注,或漢典、滬江詞典等權威辭書。
《鏡機》是一個詞,意指鏡頭、相機等光學設備。它主要用于攝影、電影、相機等相關領域。
《鏡機》的拆分部首是「金」和「示」,其中「金」為金屬部首,意指與金屬有關;「示」為示意部首,意指與意義或象形形狀有關。
《鏡機》的筆畫總數為22畫,其中「鏡」有17畫,「機」有5畫。
《鏡機》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漢代,最早在《莊子·徐無鬼》中出現,後來成為一個獨立的名詞,用于表示光學設備。
《鏡機》的繁體字為「鏡機」,與簡體字保持相同的意思和拼音。
在古時候,「鏡」的寫法稍有不同,它的形狀更加扁平,類似一個長方形,上面有一點,下面有兩個橫線,中間有豎線表示中空,像一個鏡框;「機」的寫法則與現代基本相同。
1. 我的鏡機設備需要維修了。
2. 他正在研究鏡機的拍攝技巧。
鏡頭、鏡片、鏡面、機身、機械、機構、機器
攝影機、相機、錄像機
人眼、人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