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甯居小者之首,不為大者之後。《戰國策·韓策一》:“臣聞鄙語曰:‘寧為鷄口,無為牛後。’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 秦 ,何以異於牛後?夫以大王之賢,挾強 韓 之兵,而有牛後之名,臣竊為大王羞之。”《水浒傳》第九九回:“城池堅固,糧草充足,尚可戰守。古語有雲:‘寧為鷄口,無為牛後。’” 明 王衡 《郁輪袍》第四折:“自古道,寧為鷄口,無為牛後,你忍得這氣也。” 章炳麟 《社會通诠商兌》:“寧為鷄口,毋為牛後,與使他人啗我而飽也,寧自啗而不足。”
“甯為雞口,無為牛後”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的成語,其核心含義是強調獨立自主的重要性。以下是詳細解釋:
該成語最早出自《戰國策·韓策一》。戰國時期,縱橫家蘇秦遊說韓王時,用“甯為雞口,無為牛後”的俗語作比喻,勸其不要臣服于秦國。他将“雞口”比作可自主進食的小器官,而“牛後”則暗指雖大卻隻能排洩的肛門,以此警示依附強國反而會失去主動權。
該成語通過強烈的對比修辭,生動傳達了中國人對自主權的重視,至今仍被廣泛用于激勵個體把握主動權。如需了解蘇秦遊說的完整典故,可參考《戰國策》原文。
《甯為雞口,無為牛後》是一句中國諺語,意思是甯願做小雞也不要做牛的後面。這句諺語傳達了一個人應該珍惜現有的安穩生活,不追求過大的利益。
《甯為雞口,無為牛後》這句諺語的部首和筆畫拆分如下:
【宀】(寶蓋頭部)+ 【言】(讠,說的意思)+ 【鳥】(鳥,象形)+ 【口】(口,象形)+ 【無】(無字頭)+ 【為】(臣,從人,人的意思)+ 【牛】(牛,象形)+ 【後】(都加木頭)。
《甯為雞口,無為牛後》這句諺語的來源并無确切的記載,但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農耕社會。在農耕社會中,牛代表了富有和權勢,而雞則代表了普通的農民。這句諺語寓意着人們甯願保持平凡的生活,不追求過大的權勢和利益。
在繁體字中,這句諺語的寫法為《寧為雞口,無為牛後》。
在古代漢字中,這句諺語的字形寫法有所不同。以下是古時候寫作《寧為雞口,無為牛後》諺語的寫法:
寧:宀(寶蓋頭部)+ 寸(尺,指尺寸的意思)+ 月(月亮,象形)
為:父(父親,象形)+ 丹(丹砂,象形)
雞:隹(鳥,象形)+ 古(古代的意思)
口:口(口,象形)
無:元(原始的意思)+ 火(火,象形)
牛:牛(牛,象形)
後:豕(豬,象形)+ 木(木頭,象形)
例句:很多年輕人追求金錢和權勢,但我認為《甯為雞口,無為牛後》更符合我的人生态度。
組詞:甯心、牛氣沖天、為所欲為
近義詞:甯願做雞頭,不願做牛尾、與雞同鳴
反義詞:宜為牛後,莫為雞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