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黼衣的意思、黼衣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黼衣的解释

绣有黑白斧形的礼服。《荀子·哀公》:“黼衣、黻裳者,不茹荤。” 杨倞 注:“黼衣、黻裳,祭服也。白与黑为黼。”《文选·韦孟<讽谏>诗》:“黼衣朱黻,四牡龙旂。” 李善 注引 应劭 曰:“黼衣,衣上画为斧形,而白与黑为采。” 汉 王粲 《神女赋》:“袭罗綺之黼衣,曳縟绣之华裳。”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黼衣,在汉语词典中,指古代中国帝王或高级贵族穿着的正式礼服,其名称源于“黼”字,意为斧头,“衣”意为衣服,整体象征权力、威严和地位。这种服饰通常绣有斧形图案(黼纹),是周代以来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常用于祭祀、朝会等庄重场合,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服饰文化。根据《汉语大词典》,黼衣被视为“十二章纹”之一,代表决断和正义,常见于历史文献如《周礼》和《礼记》的描述中。现代汉语中,该词较少使用,多见于学术研究或历史题材作品。

来源:《汉语大词典》

来源:《辞海》

网络扩展解释

黼衣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礼服,其含义和特征如下:

  1. 基本释义 黼衣指绣有黑白斧形花纹的礼服,属于古代祭祀或重要礼仪场合的服饰。其黑白对比的斧形纹样具有象征意义,代表权力与威严。

  2. 形制特征

    • 纹样构成:以白色为底,黑色线条勾勒斧形图案(即“白与黑为黼”)
    • 制作工艺:采用刺绣技法,纹样规整对称
    • 等级标识:作为祭服使用,常见于贵族阶层的礼仪服饰
  3. 使用场合 主要用于祭祀活动,《荀子·哀公》记载“黼衣、黻裳者,不茹荤”,说明穿戴者在祭祀期间需遵守斋戒礼仪。在《汉书·韦贤传》中,黼衣与龙旗、朱绂等元素并列出现,显示其与宗庙祭祀的关联。

  4. 文献佐证 该词最早见于先秦典籍,如《诗经·秦风·终南》中“黻衣绣裳”的记载,虽未直接提及黼衣,但可印证类似纹样服饰的古老渊源。汉代注释家杨倞、颜师古等均对黼衣形制有详细注解。

  5. 搭配说明 常与“黻裳”配套穿着,形成上衣下裳的完整礼服体系。黻裳指绣有青黑相间“亞”形花纹的下装,二者组合构成祭祀场合的规范着装。

注:以上解释综合了古代文献记载及现代考据成果,实际形制细节可能因朝代演变存在差异。如需更专业的历史服饰研究资料,建议查阅《三礼图》《舆服志》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览...

保傅标位裨益大客车擣衣大肉地里方来防送夫繁减飞隼抚背戆騃羔羊素丝膈肢弓弧孤虚洪门欢忭鼓舞慧圣猳国笺花交酢金刚老儿当金阁进选基石刳腔乐好凉沙敛衿流外镂剔谩且内仪内志痞疾屏废评章前家儿谦克蛩蛩绮衣尚方仗膳饮舌根音声色不动神团摄统水流湿,火就燥胎仙托天瓦陇望门投止文界问遂无累献宝详述懈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