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符驗的意思、符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符驗的解釋

亦作“ 符騐 ”。 1.憑據;證件。《荀子·性惡》:“凡論者,貴其有辨合,有符驗。” 王先謙 集解引 王引之 曰:“符驗即符節。《哀公六年公羊傳》注:節,信也。《齊策》注:騐,信也。或言符節,或言符騐,或言符信,一也。” 元 關漢卿 《望江亭》第四折:“ 白士中 雲:你憑着甚麼符騐來拏我?衙内雲:我奉聖人的命,有勢劍金牌,被盜失了,我有文書。”《明史·職官志三》:“符驗之號五:曰馬,曰水,曰達,曰通,曰信。符驗之制,上織船馬之狀,起馬用‘馬’字,雙馬用‘達’字,單馬用‘通’字,起船者用‘水’字,并船用‘信’字。親王之藩及文武出鎮撫,行人通使命者則給之。”

(2).應驗;符合。《漢書·杜欽傳》:“跡 三代 之季世,覽 宗 宣 之饗國,察近屬之符驗,禍敗曷常不由女德?” 南朝 宋 何承天 《上元嘉曆表》:“又史官受詔,以土圭測景,考校二至,差三日有餘。從來積歲及 交州 所上,檢其增減,亦相符騐。”《舊唐書·方伎傳·張獻甫》:“數顧問災異,事皆符驗。”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符驗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語境的雙音節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符節憑證的核驗”,亦引申為“可作為憑據的事物”。該詞由“符”與“驗”二字組合而成,分别承擔表意與補充說明的功能。

一、詞義溯源與結構解析

  1. 符:《說文解字》釋為“信也”,即古代朝廷傳達命令或征調兵将的憑證。其材質可為竹、木、金屬,常剖分為兩半,雙方各執其一,合符以證真僞(來源:《漢語大詞典》)。
  2. 驗:本義為“證驗”“檢驗”,強調通過比對或實踐确認事實,《玉篇》注“證也,效也”,體現對事物真實性的核查過程。

二、曆史語境中的使用

在典籍文獻中,“符驗”多指官方文書的核驗程式。例如《周禮·地官》記載“門關用符節,貨賄用玺節”,表明符驗是古代關卡通行、貨物征稅的核心制度(來源: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史記·秦始皇本紀》中“符驗不合,則弗聽”更直接說明符驗作為行政決策依據的功能。

三、現代語義延伸

當代漢語中,“符驗”一詞仍保留“憑證核驗”的基本義,但使用範圍擴展至抽象層面的符合與印證。例如法律條文中的“證據符驗”指證據鍊的邏輯自洽,科技領域則用“數據符驗”表示信息完整性的驗證(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大詞典》)。

四、權威文獻參考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收錄該詞條,釋義為“符信;憑證”。
  2. 《古代中國行政制度研究》(中華書局)第三章詳述符驗制度在秦漢時期的運作流程。

網絡擴展解釋

“符驗”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一、作為憑據或證件

  1. 定義
    指古代用于驗證身份或命令的憑證,類似“符節”。例如調兵時需持右半符與左半符驗合,軍隊才可行動。
  2. 具體用途
    • 明代符驗分為不同類别:調動馬匹用“馬”“達”“通”,調船用“水”“信”等。
    • 官員出使、親王就藩時需攜帶符驗作為通行證明。

二、表示應驗或符合

  1. 定義
    指事物與實際結果相符合,或預言得到驗證。
  2. 實例
    • 《漢書》提到通過符驗可追溯曆史禍敗的根源。
    • 南朝何承天用符驗描述曆法測算與實際天象的吻合。

“符驗”既指實物憑證(如軍事、行政文書),也指抽象的邏輯或事實印證。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側重不同,需結合具體文獻分析。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荀子》《漢書》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覽...

敖庫白公桧八絡镖司務不由分說涔淫充拓當難道德天尊東宮三師洞庭獨具藩翰凡胎肉眼犯圍馮珧夫不敷文服務部喉結胡釘鉸回慝囫囵混混兒護葉繭薄僭黩積兵進言金甖極左開閉趷踏礦丁老營林立隆危緑琴毛裡拖氈弭節牛黃狗寶瓊實丘蚓趨尚設棘舍己就人聲揚識字班受箓甩筆頭子説頌斯洛伐克算刻彤宮銅镘五弦羨漫小題銷行戲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