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識字班的意思、識字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識字班的解釋

群衆教育的一種組織形式。以識字為主,并學習時事政治。《新華日報》1940.1.1:“窮人翻了身,迫切要求文化,在識字班的基礎上辦起學校。” 向春 《煤城怒火》第三三章:“翻身的情景我見了些,不說别的,姐妹們上的識字班就喜煞人。”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識字班是以掃除文盲、普及基礎教育為核心目标的非正規教育組織形式。該概念最早可追溯至20世紀30年代中國共産黨在蘇區推行的群衆性文化教育活動,其組織形式靈活,多在農閑時間以集體授課方式教授基礎漢字、算術及生活常識。

從漢語詞彙學角度分析,"識字班"屬偏正結構複合詞,"識字"為核心語義,指代文化啟蒙行為;"班"為組織形式限定,體現集體教學特征。據《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第3版)釋義,其特指"為成年人或失學兒童開設的文化補習班級"。在當代語境中,該詞延伸出社區教育、老年大學預科課程等新形态。

曆史檔案顯示,1949年後全國統一的"冬學運動"中,識字班采用"以民教民"模式,教材多選用《農民識字課本》《職工常用字表》等标準化材料。這種教育形式使新中國文盲率從80%以上(1949年)降至23.5%(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數據)。

網絡擴展解釋

“識字班”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主要可分為以下兩類:

一、原始含義(教育組織形式)

  1. 基本定義
    指中國民主革命時期至解放初期,在革命根據地廣泛設立的群衆教育組織。以掃盲為核心目标,教學内容包括:

    • 識字:分階段教學(1000字、2000字、3000字為脫盲标準);
    • 綜合知識:時事政策、生産技能、軍事常識、衛生知識等;
    • 政治教育:如學習《論持久戰》等理論。
  2. 曆史作用
    通過靈活的教學形式(如田間“莊戶學”、炕頭班、小先生入戶教學),顯著提升了根據地群衆的文化水平,為革命培養了有政治覺悟的基層力量。

二、派生含義(方言稱呼)

在山東魯南、沂蒙山區等地,“識字班”演變為對15-30歲未婚女性的特定稱謂。這一用法源于:

補充說明

如需了解具體教學方法或地區文化案例,可參考相關曆史文獻或方言研究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奧薉罷咧奔叛鬓钿比數避賢驿不動聲色參寥子長短言禅誦充列踹踐楚邦慈綸膽志道童殿喝點派端的俄國農奴制改革恩風改葬公祭黑鳢洊登計交禁兵進階筋頭錦霞疾言怒色忼慷列氏溫标靈旛明發明倫堂末子木人石心拏風躍雲南瞿北楊撚泛昵賓配主破觚斫雕千回萬轉欺君罔上人樣豭駒熔斷十月朝收理書價說明厮夠俗機吻儒相反數襄樣節度顯考曦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