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詩·大雅·闆》:“價人維藩,大師維垣,大邦維屏,大宗維翰。” 毛 傳:“藩,屏也;翰,幹也。”後因以“藩翰”喻捍衛王室的重臣。《三國志·蜀志·先主傳》:“宗子藩翰,心存國家,念在弭亂。” 宋 蘇舜欽 《祭滕子京文》:“改麾于 吳 ,忽此兇變。人亡師保,國失藩翰。”《清史稿·世祖紀二》:“宗室諸子貝勒等,皆太祖、太宗子孫,為國藩翰,理宜優遇。”
(2).喻指藩國。《晉書·張方傳》:“ 晉氏 之禍難,實始藩翰。” 唐 吳兢 《貞觀政要·安邊》:“且 光武 居 河南 單于於内郡,以為 漢 藩翰,終于一代,不有叛逆。”《水浒傳》第八6*九回:“於戲!敬事大國,祗畏天地,此藩翰之職也。”
(3).指布政使。 清 吳敏樹 《湖北按察使貴陽唐6*子方先生哀辭》:“公往以名舉人,為縣令 湖北 。以才能發聞,洊陟藩翰。”
(4).猶藩籬。比喻界域。 唐 元稹 《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序》:“至若鋪陳終始,排比聲韻……詞氣豪邁而風調清深,屬對律切而脫棄凡近,則 李 尚不能歷其藩翰,況堂奧乎?” 宋 秦觀 《魏景傳》:“如 同叟 者雖不足以窺 老 莊 之藩翰,亦 葛稚川 之流乎?” 清 薛雪 《一瓢詩話》三二:“ 溫飛卿 、 段柯古 諸君,雖與﹝ 李玉溪 ﹞并名,不能歷其藩翰。”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藩翰漢語 快速查詢。
藩翰是漢語中具有深厚曆史底蘊的複合詞,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展開:
屏障與主幹
藩本義指籬笆,引申為屏障、護衛;翰原指雉羽,後喻支柱、棟梁。二字組合指捍衛國家的重臣或重要屏障,如《漢語大詞典》釋為“喻捍衛王室的重臣”。
例:《詩經·大雅·闆》中“大宗維翰”即用“翰”喻國家支柱。
引申為封疆大吏
明清時期多指鎮守一方的軍政長官,如總督、巡撫。《康熙字典》引《正字通》注:“藩翰,謂屏藩之臣,如翰之衛也。”
“藩翰”概念源于分封制,諸侯作為王室屏障,《左傳》中“封建親戚,以藩屏周”即體現此意。
杜甫《入衡州》詩“藩翰生光輝”,已明确指代地方軍政要員。
《漢語大詞典》:
明确釋義為“比喻捍衛國家的重臣”,并引清代黃宗羲《明夷待訪錄》用例。
查看來源(漢語大詞典官網)
《骈雅·釋訓》(明代朱謀㙔):
将“藩翰”歸為“臣職類”,強調其護衛職能。
查看來源(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該詞今多見于曆史文獻、古典文學研究及成語引用,如“藩翰之寄”(委以鎮守重任)仍用于描述重要職責。
“藩翰”融合空間防禦(藩)與核心支撐(翰)的意象,貫穿古代政治軍事體系,是中華文化中“家國屏障”概念的凝練表達。
“藩翰”是一個漢語詞彙,最早出自《詩經·大雅·闆》,後經曆代引申形成多層含義。以下是綜合、等來源的詳細解釋:
如果需要更深入的語義分析或具體文獻引用,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漢語詞典》進一步查閱。
八卦拳豹策飽腹被疾慘劇殘莺黐膠吃小竈吹毛求疵大導師黨逆旦晝搗子雕輪泛溢敢想敢幹臯伊光炎規補淈盡國事訪問河魁厚結篁竹昏騰騰護心欄進供井繩驚飍金苔計日而待離子龍騰虎踞漏鼓移則番代鸾書路易十六闾葵茫無端緒名刺蒲室樵采秋卷旗旐羣翔取譬日新月盛時憲曆束廣就狹訟訴桐華布頭首溫顧穩惬骛名下顧小歌詞霄極小數點諧樂謝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