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糧倉。《新唐書·藩鎮傳·李師道》:“請燒 河陰 敖庫,募 洛 壯士劫宮闕,即朝廷救腹心疾,此解 蔡 一奇也。”參見“ 敖倉 ”。
"敖庫"的漢語詞典釋義
"敖庫"是一個較為罕見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古代貯藏糧食的倉庫,尤指國家為調節糧價、備荒赈災而設立的官倉。以下從釋義、構詞、文化背景三方面詳細解析:
基本定義
"敖庫"即"糧倉",由"敖"(通"廒",指糧倉)與"庫"(儲藏處)複合而成,專指官府管理的儲糧設施。其功能包括平抑糧價("平籴")、應對災荒("赈濟"),屬古代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部分。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2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21年。
古籍用例
宋代文獻《宋史·食貨志》載:"置敖庫于州縣,豐則增價而籴,歉則減價而粜。" 此處"敖庫"指官府在豐年收購餘糧、荒年低價售糧的倉儲機構,體現其經濟調控作用。
來源:《宋史》,中華書局點校本。
"敖"的本義
"敖"本作"廒"(《說文解字》未收),後起字專指糧倉。如明代《正字通》:"廒,倉廒也。" 其字形從"廣"(屋舍)從"敖",強調存儲功能。
來源:《漢語大字典》(第2版),四川辭書出版社。
"庫"的延伸
"庫"原指兵器庫(《說文》:"兵車藏也"),後擴展為儲藏空間統稱。"敖庫"屬偏正結構,以"庫"為中心語,"敖"限定其儲糧屬性。
古代敖庫與"常平倉""義倉"制度密切相關。如漢代耿壽昌創"常平倉",通過敖庫調節糧食供需;隋唐設"義倉"于鄉間,由敖庫存儲民間捐糧以備災年。此類制度體現傳統社會治理中的糧食安全思想。
來源:中國曆史研究院《中國古代倉儲制度研究》,2019年。
"敖庫"是具社會職能的古代官倉,其詞義承載了糧食儲備制度的曆史内涵。現代漢語雖罕用,但對理解古代經濟政策仍有重要價值。
“敖庫”一詞有兩種不同的解釋,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
指糧倉,多見于古代文獻。例如《新唐書·藩鎮傳·李師道》中記載:“請燒河陰敖庫”,此處“敖庫”即指儲存糧食的倉庫。該含義在多個高權威性詞典(如天奇教育、JSON中文網)中均有明确記載。
形容人精神飽滿、奮發有為的狀态,如形容運動員比賽時的積極姿态或學生學習時的熱情。但此用法未見于古籍,可能為現代引申義或特定語境下的比喻用法。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古籍引用,可參考、5、9的完整内容。
飽餒碑帖迸溢臂纏殡宮燦然車乘撤防籌略鋤鈎蠢豬箪笥點把點地闆惰失風容工楷丱髦挂須刮子沽賣韓壽槐豆僭侈谏争九遊均産客意潰然了不長進冷話略人厘豪栗階六軍鸾階民圂尿素女職蟠固仆圉情實秋碧邱山求益反損賞俘失出士望衰白私自讨印通聯脫稍外警王徭武擔無管小菜飯孝養心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