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洞庭的意思、洞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洞庭的解釋

(1).廣闊的庭院。《莊子·天運》:“帝張《鹹池》之樂於洞庭之野。” 成玄英 疏:“洞庭之野,天池之間,非 太湖 之 洞庭 也。” 三國 魏 曹植 《七啟》:“爾乃禦文軒,臨洞庭。” 宋 蘇轼 《坤成節集英殿教坊詞·教坊緻語》:“洞庭九奏,始識《鹹池》之音;靈嶽三呼,共獻後天之祝。”

(2).湖名。即 洞庭湖 。《韓非子·初見秦》:“ 秦 與 荊 人戰,大破 荊 ,襲 郢 ,取 洞庭 、 五渚 、 江 南。” 唐 韓愈 《嶽陽樓别窦司直》詩:“ 洞庭 九州間,厥大誰與讓?” 清 葉廷琯 《鷗陂漁話·莪州公詩》:“ 洞庭 春水添新漲,好看雙飛返故林。”參見“ 洞庭湖 ”。

(3).湖名。 太湖 的别名。《文選·左思<吳都賦>》:“指 包山 而為期,集 洞庭 而淹留。” 劉逵 注引 王逸 曰:“ 太湖 在 秣陵 東,湖中有 包山 ,山中有如石室,俗謂 洞庭 。”參見“ 太湖 ”。

(4).山名。在 江蘇省 太湖 中。有東西二山,東山古名 莫厘山 、 胥母山 、 元 明 後與陸地相連成半島。西山即古 包山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洞庭”一詞在漢語中主要有兩層地理含義,分别指代中國兩個著名的水域及其周邊區域,均具有深厚的曆史文化底蘊:

一、洞庭湖(湖南省北部)

中國第二大淡水湖,位于湖南省北部、長江中遊荊江南岸。

二、洞庭山(江蘇省太湖中)

太湖中的島嶼群,分東洞庭山(今蘇州東山鎮)、西洞庭山(今蘇州西山鎮)。

三、詞義延伸與辨析


權威參考資料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網絡版) - 詞條“洞庭”
  2. 中國國家地理官網 - 《洞庭湖:長江之腎的變遷》
  3. 《史記》(中華書局點校本)
  4. 《中國曆史地名大辭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5. 蘇州市吳中區太湖旅遊官網 - 洞庭東山與西山介紹
  6. 《江南市鎮研究》·樊樹志·複旦大學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洞庭”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種含義,以下是基于權威來源的綜合解釋:

一、核心含義

  1. 地理實體()

    • 洞庭湖:中國第二大淡水湖,位于湖南北部,長江中遊南岸,湘、資、沅、澧四水彙入,經城陵矶注入長江。古代文獻如《韓非子》和韓愈《嶽陽樓别窦司直》均有記載。
    • 太湖别稱:見于《吳都賦》注釋,指江蘇太湖中的包山(今西山)水域,與湖南洞庭湖形成南北對應。
  2. 地貌特征()

    • 山體名稱:特指江蘇太湖中的東山(古稱莫厘山)和西山(古稱包山),兩山在曆史演變中形成半島與島嶼景觀。

二、文學與哲學引申

  1. 空間意象()
    • 《莊子·天運》将“洞庭之野”描述為天池間的廣闊空間,曹植《七啟》則用“臨洞庭”象征恢弘的庭院場景,體現古代文人對宏大空間的想象。

三、詞源考據

  1. 學術争議()
    • 傳統解釋認為“洞庭”意為“洞府之庭”,但現代研究提出可能源自古越語“紅色平地”的譯音。晉代郭璞曾注《山海經》稱其為地脈水系通道,反映古代對地下穴道連通的地理認知。

注:低權威性網頁中提到的“神仙洞府”傳說及香煙品牌等衍生含義,因缺乏文獻支撐未列入核心解釋。建議通過《中國曆史地名大辭典》等工具書獲取更系統的考證。

别人正在浏覽...

保就寶檀悲憯變文辨裝标售充餒傳甘處所錯刑東莊圖夫甘都盧賦斂告饒纥繨公調館第關毂晷儀沽名釣譽還周呵跸橫逞後章槐膠彈子胡蔓草護痛狐仙九草舊姻昆陵連雲棧靈柩柳翠井禮儀之邦離子鍵洛靈曼矰猛盛面谏明辨是非納鞋底牛皮癬旁骛破家蕩産樯橹诎強人壽聲詞社宰市工施敬嗣王忘想無賽香被相長轄邑遐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