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裂繻帛而成的符傳。古代出入關卡時作為憑證。《後漢書·郭丹傳》:“後從師 長安 ,買符入 函谷關 。” 李賢 注:“符即繻也。《前書音義》曰:‘舊出入關皆用傳,傳煩,因裂繻帛分持,後復出,合之以為符信。’” 明 謝肇淛 《五雜俎·地部二》:“於是射利愚民,輻輳競趨,以為奇貨,而榷采之中使,利其往來稅課,以便漁獵。縱令有司給符繻與之,初未始不以屬夷為名,及至出洋,乘風挂帆,飄然長往矣。”
“符繻”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通行憑證,主要用于關卡、城門的出入管理。以下是該詞的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符繻由分裂的繻帛(絲綢類織物)制成,屬于符傳的一種。古代民衆或商旅通過關卡時,需出示符繻作為身份或通行許可的證明。
曆史演變與用途
形制與使用方法
符繻通常将整塊繻帛一分為二,關卡與持證人各執一半,驗證時需兩半吻合方可通行,類似後來的“魚符”或“虎符”制度。
相關延伸
“繻”本身指細密的絲織品,因其材質輕便且難以僞造,適合制作重要憑證。符繻的材質與形制反映了古代對貿易、人口流動的管控需求。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後漢書》及明代筆記《五雜俎》的原始文獻。
符繻(fú xū)是一個古老而神秘的漢字,它具有豐富的含義和曆史背景。下面我們來詳細了解一下關于《符繻》的一些内容。
《符繻》的意思是指一種古老的儀式器具,用于祈福、祭祀和蔔筮。它也象征着祝福和吉祥。在古代社會,人們相信《符繻》可以保護人們免受邪惡之力的侵襲。
《符繻》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火部),右邊是“糸”(纟部)。它總共包含11個筆畫。
《符繻》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出現在古代文獻中。在《說文解字》中,它被解釋為“繩索”,而在《爾雅》中則被解釋為“用來綁東西的繩子”。它在古代商代的祭祀儀式中廣泛使用,并逐漸演變成了現在我們所見的形态。
《符繻》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符繻」,沒有太大的差别。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很多變體。《符繻》在古代的寫法也有所不同,但整體結構和意義并無太大差異。
1. 他用《符繻》為王室成員進行祭祀儀式。
2. 這個家族相傳已有幾百年,他們每年都會舉行一次《符繻》儀式。
《符繻》沒有明确的組詞,因為它本身就是一個特殊的詞彙。
在意義上,與《符繻》相近的詞彙可能是:符咒、護身符、吉祥物等。
沒有明确的反義詞與《符繻》相對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