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符繻的意思、符繻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符繻的解釋

分裂繻帛而成的符傳。古代出入關卡時作為憑證。《後漢書·郭丹傳》:“後從師 長安 ,買符入 函谷關 。” 李賢 注:“符即繻也。《前書音義》曰:‘舊出入關皆用傳,傳煩,因裂繻帛分持,後復出,合之以為符信。’” 明 謝肇淛 《五雜俎·地部二》:“於是射利愚民,輻輳競趨,以為奇貨,而榷采之中使,利其往來稅課,以便漁獵。縱令有司給符繻與之,初未始不以屬夷為名,及至出洋,乘風挂帆,飄然長往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符繻是古代關隘通行憑證的合稱,由“符”和“繻”兩部分組成。《說文解字》釋“符”為“信也,漢制以竹,長六寸,分而相合”,指剖分為二的信物,需兩半相合方為有效憑證,如《周禮·地官》載“門關用符節”。“繻”則為帛質通行證,《漢書·終軍傳》記載“關吏予軍繻”,顔師古注“繻,帛邊也,舊出入關皆以傳,傳煩,因裂繻頭合以為符信”,表明其作為簡化版通關文書的用途。

二字連用最早見于《後漢書·郭丹傳》“買符繻入函谷關”,李賢注“舊出入關皆用傳,傳煩,因裂繻帛分持,後複出,合之以為符信”。這顯示符繻制度在東漢時期已形成規範化操作流程,兼具防僞與便捷的雙重功能。唐代司馬貞《史記索隱》特别強調“符繻者,帛邊加書,若今過所文書”,說明其文書屬性與後代通關文牒存在承襲關系。

網絡擴展解釋

“符繻”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通行憑證,主要用于關卡、城門的出入管理。以下是該詞的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符繻由分裂的繻帛(絲綢類織物)制成,屬于符傳的一種。古代民衆或商旅通過關卡時,需出示符繻作為身份或通行許可的證明。

  2. 曆史演變與用途

    • 漢代記載:《後漢書·郭丹傳》提到“買符入函谷關”,李賢注釋“符即繻”,表明漢代已有使用符繻的實例。
    • 明代應用:謝肇淛《五雜俎》記載,官府發放符繻給貿易者,但實際使用中存在濫用現象,例如商人借機逃避稅賦。
  3. 形制與使用方法
    符繻通常将整塊繻帛一分為二,關卡與持證人各執一半,驗證時需兩半吻合方可通行,類似後來的“魚符”或“虎符”制度。

  4. 相關延伸
    “繻”本身指細密的絲織品,因其材質輕便且難以僞造,適合制作重要憑證。符繻的材質與形制反映了古代對貿易、人口流動的管控需求。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後漢書》及明代筆記《五雜俎》的原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阿蠻按捺不住拜洗飽啜襃拂俵子鬓顔碧眼胡伯英朝衙齒迹酬接抵擊短訓班對嘴頓駕讀音發昫風志俯然剛豪工筆廣運歸餘咳咳巴巴椒萼嘉生戒儆旌擢吉普女郎爵命據證坑爹論人率多魅虛蒙茂年少無知朋錫破豔僑躆情詞青牛句碛月曲線運動枘圓鑿方箬竹讪刺神功聖化射生戶侍兒水老鼠死不回頭死腦筋速銷騰翻銅簧圍裙縣分諧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