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評論人。 唐 韓愈 《送石處士序》:“與之語道理,辨古今事當否,論人高下,事後當成敗,若 河 決下流而東注。” 明 黃淳耀 《吾師錄·恕物》:“故曰論人,當於有過中求無過,不當於無過中求有過。” 魯迅 《書信集·緻蕭軍》:“ 中國 的論客,論事論人,向來是極苛酷的。”
選拔人才。論,通“ 掄 ”。《墨子·所染》:“故善為君者,勞於論人,而佚於治官。” 孫诒讓 間诂引 高誘 曰:“論猶擇也。”
論人(lùn rén)是現代漢語中的複合動詞,主要包含兩層含義:
指對人物的品德、才能、行為等進行評判或論述。該用法源于古代漢語,常見于曆史文獻與學術讨論。
例證:
《論語·衛靈公》中“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體現了儒家論人的公正原則。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853頁。
古代多指通過考察言行來甄選人才,與現代“人才評估”概念相關。
例證:
《人物志》(劉劭著)系統論述了“論人之術”,強調從神、精、筋、骨等方面綜合判斷。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21年,第10卷,第126頁。
來源:北京大學中文系《古代漢語常用詞詞典》,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第309頁。
王力《古漢語字典》指出,“論”通“倫”,含“條理分析”之義,“論人”即系統化梳理人物特質。
來源:中華書局,2004年,第421頁。
錢穆《中國文學論叢》提及,古代“論人”既是社會規範,亦是文學創作主題(如《世說新語》)。
來源: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年,第77頁。
“論人”作為漢語經典詞彙,其釋義需結合曆史語境與現代應用。核心始終圍繞“對人的系統性評判”,既承載傳統文化中的道德觀,亦契合當代人才科學的管理邏輯。
“論人”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析,綜合曆史文獻和現代用法,主要包含以下層面:
指評論、評價他人,即通過對人的品質、能力、行為等進行分析和判斷。例如:
道家學派(如伊尹學派)将“論人”與自我認知結合,認為“知神之謂得一”,即透徹理解人性需先回歸内在,達到“自然之塗”(内容)。
“論人”既是對他人的評價,也包含選拔、批判等維度,且在哲學層面與自我反思相關聯。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文獻原文,可參考上述标注的網頁來源。
嗄程挨批安培計白招矩熚熚烞烞别具手眼伯歌季舞參表昌圖炒團超詣茶子油馳羨充拓鹑旗藂殘奪門兒大不由爺二皇方桃譬李奉土各種各樣呱打打光怪陸離光年谷産歸薄龢啰回掌惛怓解呈稽弘警世機運開工老骥伏枥磊落不凡曆寵離隔利用漏費猛地納喊貧落貧生子千金諾三登上資食墨詩頌室宇受領受聽司文郎跳黃浦通才碩學刓隱逶逦限盡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