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符繻的意思、符繻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符繻的解释

分裂繻帛而成的符传。古代出入关卡时作为凭证。《后汉书·郭丹传》:“后从师 长安 ,买符入 函谷关 。” 李贤 注:“符即繻也。《前书音义》曰:‘旧出入关皆用传,传烦,因裂繻帛分持,后復出,合之以为符信。’”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地部二》:“於是射利愚民,辐輳竞趋,以为奇货,而榷采之中使,利其往来税课,以便渔猎。纵令有司给符繻与之,初未始不以属夷为名,及至出洋,乘风挂帆,飘然长往矣。”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符繻是古代关隘通行凭证的合称,由“符”和“繻”两部分组成。《说文解字》释“符”为“信也,汉制以竹,长六寸,分而相合”,指剖分为二的信物,需两半相合方为有效凭证,如《周礼·地官》载“门关用符节”。“繻”则为帛质通行证,《汉书·终军传》记载“关吏予军繻”,颜师古注“繻,帛边也,旧出入关皆以传,传烦,因裂繻头合以为符信”,表明其作为简化版通关文书的用途。

二字连用最早见于《后汉书·郭丹传》“买符繻入函谷关”,李贤注“旧出入关皆用传,传烦,因裂繻帛分持,后复出,合之以为符信”。这显示符繻制度在东汉时期已形成规范化操作流程,兼具防伪与便捷的双重功能。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特别强调“符繻者,帛边加书,若今过所文书”,说明其文书属性与后代通关文牒存在承袭关系。

网络扩展解释

“符繻”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通行凭证,主要用于关卡、城门的出入管理。以下是该词的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符繻由分裂的繻帛(丝绸类织物)制成,属于符传的一种。古代民众或商旅通过关卡时,需出示符繻作为身份或通行许可的证明。

  2. 历史演变与用途

    • 汉代记载:《后汉书·郭丹传》提到“买符入函谷关”,李贤注释“符即繻”,表明汉代已有使用符繻的实例。
    • 明代应用:谢肇淛《五杂俎》记载,官府发放符繻给贸易者,但实际使用中存在滥用现象,例如商人借机逃避税赋。
  3. 形制与使用方法
    符繻通常将整块繻帛一分为二,关卡与持证人各执一半,验证时需两半吻合方可通行,类似后来的“鱼符”或“虎符”制度。

  4. 相关延伸
    “繻”本身指细密的丝织品,因其材质轻便且难以伪造,适合制作重要凭证。符繻的材质与形制反映了古代对贸易、人口流动的管控需求。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后汉书》及明代笔记《五杂俎》的原始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白鹳别来笔石弼疑逞意粗书倒刺大兄弟颠阻雕筵钓鱼饤饾番寺肥甘覆焘告老更其卦变光阴冠履鬼廷还应火钟金四娘记敍文旷荡六疾梅雨门隙木葱逆口女直瓯窭平赃千锤百炼轻肆鹊桥仙屈蹇曲谢软怯怯蛇门事极受赏耍子水印说家克计书帷天阻跳躅同队铜甲威香卫星尾音威尊枭羣虓勇袭称恓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