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华而不实。《三国志·魏志·王肃传》“亦歷注经传,颇传於世”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是以志学之士,遂復陵迟;而末求浮虚者,各竞逐也。”《旧唐书·薛登传》:“不以指实为本,而以浮虚为贵。” 宋 陆游 《上殿札子》之二:“浮虚失实,华藻害道。”
(2).空虚。 清 刘大櫆 《祭左和中文》:“亲交歘以遒尽兮,夫乃知人世之浮虚。”
(3).指 魏 晋 清谈的虚无玄理。《世说新语·轻诋》“ 桓公 入 洛 ” 刘孝标 注引 晋 孙盛 《晋阳秋》:“﹝ 王夷甫 ﹞将为 石勒 所杀,谓人曰:‘吾等若不祖尚浮虚,不至於此。’”《晋书·裴頠传》:“ 何晏 、 阮籍 素有高名於世,口谈浮虚,不遵礼法,尸禄耽宠,仕不事事。”《资治通鉴·唐肃宗至德元年》:“ 晋 有 王衍 为三公,祖尚浮虚,致中原板荡。”
(4).中医名词。指虚肿。《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阳明所至为浮虚。” 王冰 注:“浮虚:薄肿,按之復起也。”
“浮虚”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根据语境和领域有所不同,以下是详细解释:
指事物表面华丽但缺乏实质内容,常用于批评文风或言论。例如《三国志》注引《魏略》提到“末求浮虚者,各竞逐也”,形容魏晋时期追求虚浮的风气。
形容人或事物缺乏真实内涵。清代刘大櫆在《祭左和中文》中写道“夫乃知人世之浮虚”,表达对世俗空虚的感慨。
特指魏晋时期流行的玄学思想,以空谈哲理为特点。如《世说新语》注引《晋阳秋》提到王衍因崇尚“浮虚”导致亡国悲剧。
指身体浮肿但按之凹陷、随即恢复的症状,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阳明所至为浮虚”。
当代词典将其扩展为“虚幻不实”,形容无根据的言论或传闻,如“浮虚的承诺”。
“浮虚”的核心含义围绕“不实”展开,既可指文风、思想的空洞(历史语境),也可用于中医病症(特定领域)。建议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含义,更多用例可参考汉典、沪江词典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