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白陶的意思、白陶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白陶的解釋

殷 代用高嶺土燒成的白色陶器。是當時比較貴重的一種工藝品。 郭沫若 《中國史稿》第一編第三章第一節:“一般富有的隨葬器物三、四十件,最富裕的竟達一百八十多件,包括了精美的彩陶、烏亮的黑陶、皎潔的白陶。”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白陶是中國古代陶瓷發展史上的重要品類,指以高嶺土為原料燒制而成的白色陶器。其名稱源于胎質呈白色或灰白色,表面常施有刻紋或壓印紋裝飾。根據《漢語大詞典》定義,白陶特指"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商周時期用高嶺土燒制的白色陶器"(來源:《漢語大詞典》第8冊)。

從曆史發展來看,白陶最早出現于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時期,商代達到鼎盛階段。考古資料顯示,安陽殷墟出土的商代白陶器皿胎質純淨,燒成溫度達1000℃以上,器型規整且飾有饕餮紋、雲雷紋等青銅器常見紋樣(來源:《中國陶瓷史》第三章)。這類器物因制作工藝複雜,主要作為王室和貴族禮器使用。

白陶的工藝特征體現為:

  1. 原料選用高嶺土,含鐵量低于1.5%
  2. 燒成溫度介于900-1050℃之間
  3. 裝飾技法以刻劃、堆貼為主
  4. 器型包含豆、罍、壺等禮器造型

該工藝對後世瓷器發展具有承啟作用,其高嶺土篩選技術直接影響了原始瓷器的産生。西周以後,隨着印紋硬陶和原始瓷器的普及,白陶逐漸退出曆史舞台(來源:《中國物質文化史·陶瓷卷》)。現存商代白陶珍品多藏于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等重要文博機構。

網絡擴展解釋

白陶是中國古代以高嶺土或瓷土為原料燒制而成的白色陶器,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白陶因胎質和器表均呈白色而得名,原料含鐵量低(約1.6%),燒成溫度在1000-1200℃之間,具有質地潔白細膩、硬度高、吸水率低的特點。其器形多為壺、罍、簋等生活或禮器。

二、曆史發展

  1. 起源:最早出現于新石器時代中期,河南豫西一帶曾有發現。
  2. 鼎盛期:商代晚期達到工藝高峰,河南安陽殷墟出土器物最精美,紋飾多模仿同期青銅器。
  3. 衰落:西周時期因印紋硬陶和原始瓷器的興起逐漸消失。

三、工藝成就

四、文化價值

商代白陶是貴族專用工藝品,因制作成本高、數量稀少,成為身份象征。例如,殷墟墓葬中曾出土180餘件隨葬白陶器,與彩陶、黑陶并列。


注:以上内容綜合了考古定義、工藝特征及曆史脈絡,如需完整資料可參考搜狗百科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白酦百折不屈不彀草薉尺寸千裡帶電第一世界敦逼恩膏芳餌風摶富家子割腸宮人骨朵直孤窭沽直皡皡何有互反回事減削急遍階侍金莖露舊矩倦慵軍所拘狹踞住犒享客民餽贽兩淮買路秘器拿三搬四鳥面鹄形派系盤肴袍罩兒朋徒頻伽鳥牽鈎青燈古佛清虛窮識裘弊金盡七星冠曲營賞設聳立松蕈縧子剃落駝駱問盟文丈仙茅些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