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矯時的意思、矯時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矯時的解釋

(1).匡正時弊。 漢 蔡邕 《郭有道碑》:“砥節勵行,直道正辭,貞固足以幹事,隱括足以矯時。”《後漢書·朱穆傳》:“﹝ 穆 ﹞常感時澆薄,慕尚敦篤,乃作《崇厚論》……又著《絶交論》,亦矯時之作。”

(2).故違時俗。 唐 元結 《呂公表》:“公明不盡人之私……直不指人之恥,故名不異俗,跡不矯時。” 宋 範仲淹 《除樞密副使召赴阙陳讓第三狀》:“今臣等勤勤懇懇,且願竭力塞下,豈置身艱苦,違人情之所樂以矯時幹譽者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矯時”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故意違背或糾正時俗、時風。它通常帶有一種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或有意匡正時弊的意味。以下是詳細的解釋:

  1. 基本釋義:

    • 矯: 本義為使曲變直,引申為糾正、匡正;也有違背、拂逆之意。
    • 時: 指時俗、時風、當時的潮流或風尚。
    • 矯時: 因此,“矯時”即指故意違背當時的社會風氣或習俗,或者指有意糾正、匡正當時的不良風氣。這個詞組本身是中性的,但其具體褒貶色彩取決于上下文——是贊揚其特立獨行、堅守正道,還是批評其标新立異、不合時宜。
  2. 出處與用法:

    • 該詞較早且著名的用例見于南朝宋範晔所著的《後漢書》。在《後漢書·逸民傳序》中提到:“彼雖硁硁有類沽名者,然而蟬蛻嚣埃之中,自緻寰區之外,異夫飾智巧以逐浮利者乎!荀卿有言曰:‘志意修則驕富貴,道義重則輕王公’也。漢室中微,王莽篡位,士之蘊藉義憤甚矣。是時裂冠毀冕,相攜持而去之者,蓋不可勝數。揚雄曰:‘鴻飛冥冥,弋人何篡焉。’言其違患之遠也。… 或隱居以求其志,或回避以全其道,或靜己以鎮其躁,或去危以圖其安,或垢俗以動其概,或矯時以抑其流。” 這裡,“矯時”指那些逸民(隱士)通過違背時俗(如不仕新朝)來抑制(王莽篡位後)不良風氣的蔓延,帶有明顯的褒義,指其堅守氣節和道義。
    • 後世也常用此詞形容人行為特異,不隨波逐流,有時也略帶貶義,指其故作姿态。
  3. 特點與語境:

    • 主動性: “矯時”強調一種主動的、有意識的行為,而非無意的不同。
    • 目的性: 其行為可能出于兩種主要目的:一是批判與糾正(如認為時俗敗壞,需以自身行為作榜樣或直接對抗);二是自我标榜或避世(如不願同流合污,以顯示清高或尋求内心安甯)。
    • 語境依賴: 判斷“矯時”是褒是貶,需結合具體語境。若其所“矯”之“時”确為不良風氣,則行為可嘉;若僅為标新立異或違背合理的社會規範,則可能被視為怪癖或不合群。
  4. 現代應用:

    • 在現代漢語中,“矯時”一詞的使用頻率不高,屬于較為書面化或帶有古語色彩的詞彙。
    • 它仍可用于描述那些敢于挑戰主流、不隨大流、堅持自我原則或試圖改變社會風氣的人或行為。例如,可以形容一位不追求物質享受、堅持簡樸生活的企業家是在“矯時”(針對消費主義);也可以形容一位堅持傳統手工藝、抵制工業化流水線的匠人是在“矯時”(針對效率至上)。
  5. 同義詞與反義詞:

    • 同義詞: 違時、忤時、逆俗、抗俗、憤世嫉俗(部分含義)、特立獨行(部分含義)。
    • 反義詞: 趨時、隨時、阿世、隨波逐流、同流合污。

權威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矯時”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一、匡正時弊

指糾正當時的社會弊端或不良風氣。例如:

  1. 漢蔡邕在《郭有道碑》中寫道:“隱括足以矯時”,指通過規範行為來糾正時弊。
  2. 《後漢書·朱穆傳》記載其著《絕交論》為“矯時之作”,即針對當時浮薄世風而作的批評文章。

二、故違時俗

指故意違背當時的流行風尚,表現為不隨波逐流的态度:

  1. 唐元結《呂公表》稱呂公“名不異俗,迹不矯時”,反襯出主動違俗者的特立獨行。
  2. 宋代範仲淹曾用“矯時幹譽”一詞,暗含對刻意違俗以求名聲行為的批評。

延伸關聯

在成語“矯時慢物”(出自《後漢書·祢衡傳》)中,“矯時”與“慢物”結合,形容對現實不滿且态度傲慢的文人特質。

注:以上解釋綜合了《郭有道碑》《後漢書》等古籍用例及詞典釋義。如需查看完整古文出處,可參考、4、6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抱屈辟引茶寮車音侈飾淳博淡冷倒裳索領東垂鬥大餓虎撲食反俘福倚禍伏癏官光音天桂序鶴篆貨殖簡闆儉幕鲛龍架陷擊觸經濟作物酒盤镌價開允撈着良吉連續報道陪費盆浴平安火平泉秦頭起起秋糧棄職取會儒流如埙如篪掃除機石步視丹如綠失道收靥思悟廋隱酸衷聽受退居驝駝梧桐雨晤叙舞靴下鼎相矜諧隱席薦新豐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