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矯時的意思、矯時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矯時的解釋

(1).匡正時弊。 漢 蔡邕 《郭有道碑》:“砥節勵行,直道正辭,貞固足以幹事,隱括足以矯時。”《後漢書·朱穆傳》:“﹝ 穆 ﹞常感時澆薄,慕尚敦篤,乃作《崇厚論》……又著《絶交論》,亦矯時之作。”

(2).故違時俗。 唐 元結 《呂公表》:“公明不盡人之私……直不指人之恥,故名不異俗,跡不矯時。” 宋 範仲淹 《除樞密副使召赴阙陳讓第三狀》:“今臣等勤勤懇懇,且願竭力塞下,豈置身艱苦,違人情之所樂以矯時幹譽者哉。”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矯時”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一、匡正時弊

指糾正當時的社會弊端或不良風氣。例如:

  1. 漢蔡邕在《郭有道碑》中寫道:“隱括足以矯時”,指通過規範行為來糾正時弊。
  2. 《後漢書·朱穆傳》記載其著《絕交論》為“矯時之作”,即針對當時浮薄世風而作的批評文章。

二、故違時俗

指故意違背當時的流行風尚,表現為不隨波逐流的态度:

  1. 唐元結《呂公表》稱呂公“名不異俗,迹不矯時”,反襯出主動違俗者的特立獨行。
  2. 宋代範仲淹曾用“矯時幹譽”一詞,暗含對刻意違俗以求名聲行為的批評。

延伸關聯

在成語“矯時慢物”(出自《後漢書·祢衡傳》)中,“矯時”與“慢物”結合,形容對現實不滿且态度傲慢的文人特質。

注:以上解釋綜合了《郭有道碑》《後漢書》等古籍用例及詞典釋義。如需查看完整古文出處,可參考、4、6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矯時-一個詞的起源和含義

矯時(jiǎo shí)是一個由“矯”和“時”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

拆分部首和筆畫

将矯時分開來看,它的部首是“⺣”(罒),筆畫分别為9和10。

來源

矯時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文獻和文化。它主要用于形容人們糾正或調整時間或日程安排的行為。

繁體

在繁體字中,“矯時”被寫作“矯時”。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的漢字書寫方式中,“矯時”的寫法可能會與現代有所不同。根據古籍資料,它可以寫作“糺時”或“糾時”等變體。

例句

1. 他經常矯時趕路,以确保準時到達。

2. 作為一名忙碌的商人,他時常需要矯時安排會議和行程。

組詞

矯正、矯健、矯情、矯揉造作

近義詞

調整時間、改變計劃、調時

反義詞

按時、守時、遵時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