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負玺的意思、負玺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負玺的解釋

(1).背負玺印。謂隨侍皇帝左右。《晉書·職官志》:“大駕出,則次直侍中護駕,正直侍中負璽陪乘,不帶劍,餘皆騎從。”《資治通鑒·梁武帝中大通六年》:“﹝帝﹞遂帥 南陽王 寶炬 、 清河王 亶 、 廣陽王 湛 以五千騎宿於 瀍 西, 南陽王 别舍沙門 惠臻 負璽持千牛刀以從。”

(2).指近侍官。 唐 李峤 《讓地官尚書表》:“行膺負璽之任,遂服專車之寵。” 唐 崔緻遠 《謝落諸道監鐵使加侍中兼實封狀》:“許登負璽之班資,不替擁旄之寵寄。”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負玺是古代中國職官制度中的特定術語,指官員在特定儀式或公務中背負皇帝印玺(玺绶)的行為,象征着代行皇權或履行重要職責。該詞屬曆史專有名詞,現代漢語已不常用,其釋義需結合古代典章制度背景:

  1. 字義解析

    • 負:本義為“背負、承擔”,此處指以身體承載物件,引申為擔負職責。
    • 玺:專指帝王印信,以玉、金制成,是皇權的核心象征。《說文解字》釋“玺”為“王者印也”。
  2. 曆史語境與職能

    漢代設有“尚符玺郎中”一職,負責保管及傳遞皇帝印玺。據《漢官儀》記載,在冊封諸侯王、派遣使節等重大儀式中,需由專人“負玺”以授,代表皇帝親臨。例如:

    《後漢書·禮儀志》載:“谒者引諸侯王至席前,尚書令負玺,天子臨軒。”

  3. 禮儀象征意義

    “負玺”行為具有高度儀式性:

    • 皇權代行:背負玺绶者暫代皇帝傳遞權威,如使節持玺出使象征“如朕親行”。
    • 責任标識:《獨斷》提及“玺者,印也;印者,信也”,負玺者需以性命守護印信。
  4. 關聯制度

    該詞常與“持節”“捧诏”并用,屬符節制度的一部分。西漢“尚符玺郎”隸屬禦史大夫,東漢歸尚書台,可見其職權演變。


參考資料來源(基于權威典籍與學術文獻):

  1.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點校本)
  2. 應劭《漢官儀》(清孫星衍輯本)
  3. 蔡邕《獨斷》(《四庫全書》本)
  4. 《後漢書·百官志》(中華書局校勘本)

網絡擴展解釋

“負玺”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fù xǐ,其含義可從曆史淵源和引申義兩方面解析:

一、基本含義與曆史出處

  1. 字面解釋
    指古代官員背負皇帝的玺印,隨侍在帝王左右,負責保護玉玺并協助處理事務。例如《晉書·職官志》記載,皇帝出行時,“正直侍中負璽陪乘”,不帶兵器,其餘官員騎馬隨行。這一職責常見于晉、南北朝時期的宮廷近侍官(如、2、4)。

  2. 曆史背景
    玺是古代帝王權力的象征,掌管玉玺者需絕對忠誠且責任重大。如《資治通鑒》記載,北魏孝武帝出逃時,由沙門惠臻“負璽持千牛刀以從”,凸顯其護衛職責。


二、引申與比喻義

  1. 象征意義
    因玉玺代表國家權力,“負玺”逐漸引申為承擔重要職責或身居要職。唐代李峤在《讓地官尚書表》中用“行膺負璽之任”形容自己肩負重任。

  2. 現代用法
    該詞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比喻身負重大使命的人或職位。例如:“他此次出任項目負責人,可謂負玺而行,不容有失”()。


三、與其他詞彙的關聯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曆史案例或文學引用,可參考《晉書》《資治通鑒》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阿留申群島八拜交幫差暴傲被告人兵慌馬亂草偃風從籌碗創钜痛深出陳彈治镫棒電釂調轉東窗婦都撚子短弧佛光寺弓父乖動祼飨貴客過屠大嚼橫笛畫楫化齋護練見法捷足先得浄飯王驚耀軍糧俱全開取亢爽款納愧憚朗朗乾坤老牧淚天淚地淩陰漏洞百出賣法萍漂辟翕潑奴胎棋博情人眼裡有西施死教竦踴胎卵貪愛騰薦無述無頭禍綫溜消食謏學邪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