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偃風從的意思、草偃風從的詳細解釋
草偃風從的解釋
像草隨風倒伏一樣,舊比喻政治清明,百姓服從統治。
詞語分解
- 草偃的解釋 《論語·顔淵》:“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比喻在上者能以德化民, * 之向化,猶風吹草仆,相率從善。 晉 葛洪 《抱樸子·用刑》:“明後禦世,風向草偃,道洽化醇。” 唐 白居易 《
- 風從的解釋 順從,響應。 晉 孫楚 《為石仲容與孫皓書》:“若侮慢,不式王命,然後謀力雲合,指麾風從。” 宋 範仲淹 《奏上時務書》:“大君有命,孰不風從。” ********* 《民生主義》第一講:“至于 馬克思 所著的書
網絡擴展解釋
“草偃風從”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析:
一、基本釋義
- 字面解釋:草被風吹倒,形容自然現象中的順從狀态。
- 引申義:比喻上位者以道德教化或政治清明感化民衆,使百姓自然歸順,如同草隨風倒般和諧統一。
二、出處與典故
- 原始出處:源自《論語·顔淵》中的“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此處以“風”喻君子的德行,“草”喻百姓,強調德治的感化力。
- 曆史引用:南朝梁代任昉在《天監三年策秀才文》中曾用“上之化下,草偃風從”闡述統治者的教化作用。
三、用法與語境
- 適用場景:多用于描述政治清明、道德教化成效顯著的情況,也可泛指權威或形勢引導下的普遍順從。
- 語法功能:常作謂語、定語或分句,如“政策推行後,民間草偃風從”。
四、近義與反義
- 近義詞:風行草偃、上行下效、德化流行。
- 反義詞:倒行逆施、民怨沸騰。
五、示例與延伸
- 示例:
“若君主能以身作則,百姓必草偃風從,社會安定。”
- 延伸理解:該成語既含褒義(強調德治),也可中性描述順應權威的現象,需結合語境判斷。
此成語通過自然現象隱喻社會治理,核心在于“以德服人”的儒家思想,適用于文學、曆史及政治語境。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論語》原文或漢典等權威釋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草偃風從的意思
草偃風從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遵從風俗、依照禮法,指按順時應景地行事,不違背倫理道德,從而得到大家的認同和贊許。
拆分部首和筆畫
草偃風從這個詞可以拆分成三個字:草、偃、風、從。其中草的部首是艹,偃的部首是人,風的部首是風,從的部首是人。
草的總筆畫數是9;偃的總筆畫數是9;風的總筆畫數是9;從的總筆畫數是4。
來源
《草偃風從》這個成語源自于《草書》一書,是北魏王興模《樂府雜曲》的名篇之一。後來逐漸引申為人們遵循風俗禮法,依照規定行事的原則。
繁體
草偃風從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與現在略有不同,但草偃風從這個成語的意思并沒有改變。
例句
他在日常生活中總是草偃風從,非常遵守規矩。
組詞
草率、偃師、風度、從容不迫等。
近義詞
循規蹈矩、守禮行事、拘泥成規。
反義詞
不拘一格、任性放縱、不按規矩辦事。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