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负玺的意思、负玺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负玺的解释

(1).背负玺印。谓随侍皇帝左右。《晋书·职官志》:“大驾出,则次直侍中护驾,正直侍中负璽陪乘,不带剑,餘皆骑从。”《资治通鉴·梁武帝中大通六年》:“﹝帝﹞遂帅 南阳王 宝炬 、 清河王 亶 、 广阳王 湛 以五千骑宿於 瀍 西, 南阳王 别舍沙门 惠臻 负璽持千牛刀以从。”

(2).指近侍官。 唐 李峤 《让地官尚书表》:“行膺负璽之任,遂服专车之宠。” 唐 崔致远 《谢落诸道监铁使加侍中兼实封状》:“许登负璽之班资,不替拥旄之宠寄。”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负玺是古代中国职官制度中的特定术语,指官员在特定仪式或公务中背负皇帝印玺(玺绶)的行为,象征着代行皇权或履行重要职责。该词属历史专有名词,现代汉语已不常用,其释义需结合古代典章制度背景:

  1. 字义解析

    • 负:本义为“背负、承担”,此处指以身体承载物件,引申为担负职责。
    • 玺:专指帝王印信,以玉、金制成,是皇权的核心象征。《说文解字》释“玺”为“王者印也”。
  2. 历史语境与职能

    汉代设有“尚符玺郎中”一职,负责保管及传递皇帝印玺。据《汉官仪》记载,在册封诸侯王、派遣使节等重大仪式中,需由专人“负玺”以授,代表皇帝亲临。例如:

    《后汉书·礼仪志》载:“谒者引诸侯王至席前,尚书令负玺,天子临轩。”

  3. 礼仪象征意义

    “负玺”行为具有高度仪式性:

    • 皇权代行:背负玺绶者暂代皇帝传递权威,如使节持玺出使象征“如朕亲行”。
    • 责任标识:《独断》提及“玺者,印也;印者,信也”,负玺者需以性命守护印信。
  4. 关联制度

    该词常与“持节”“捧诏”并用,属符节制度的一部分。西汉“尚符玺郎”隶属御史大夫,东汉归尚书台,可见其职权演变。


参考资料来源(基于权威典籍与学术文献):

  1.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点校本)
  2. 应劭《汉官仪》(清孙星衍辑本)
  3. 蔡邕《独断》(《四库全书》本)
  4. 《后汉书·百官志》(中华书局校勘本)

网络扩展解释

“负玺”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fù xǐ,其含义可从历史渊源和引申义两方面解析:

一、基本含义与历史出处

  1. 字面解释
    指古代官员背负皇帝的玺印,随侍在帝王左右,负责保护玉玺并协助处理事务。例如《晋书·职官志》记载,皇帝出行时,“正直侍中负璽陪乘”,不带兵器,其余官员骑马随行。这一职责常见于晋、南北朝时期的宫廷近侍官(如、2、4)。

  2. 历史背景
    玺是古代帝王权力的象征,掌管玉玺者需绝对忠诚且责任重大。如《资治通鉴》记载,北魏孝武帝出逃时,由沙门惠臻“负璽持千牛刀以从”,凸显其护卫职责。


二、引申与比喻义

  1. 象征意义
    因玉玺代表国家权力,“负玺”逐渐引申为承担重要职责或身居要职。唐代李峤在《让地官尚书表》中用“行膺负璽之任”形容自己肩负重任。

  2. 现代用法
    该词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语境,比喻身负重大使命的人或职位。例如:“他此次出任项目负责人,可谓负玺而行,不容有失”()。


三、与其他词汇的关联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历史案例或文学引用,可参考《晋书》《资治通鉴》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百爪挠心谤诋宾旅参观团笒隋唱云撑抵逴绝嘀哩咕噜都试饵蠒方诊蝮蜟刚骾赶时髦高蹇公邑海水不可斗量惶挠毁瓦画墁火剂荐鹗嘉庆鸡虫得失羁鸿九流百家久以后瘠顔眷私均礼剧豕阚月赖债伦色屡屡率物慕嫪攀今掉古破首起居求全责备全相溶溶滟滟月氏洒花沙风删繁就简伸抖生尘神龛神敏石交双抢缩鼻填还头发胡子一把抓颓习卫星小业下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