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镫棒的意思、镫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镫棒的解釋

古代一種棒形武器,其一端飾馬镫形銅制品。後用作儀仗。 宋 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駕行儀衛》:“或執大斧者,胯劍者,執鋭牌者,持鐙棒者。”《三才圖會·儀制四·镫杖》:“《宋朝會要》雲:‘鐙棒,黑漆弩柄也。金銅為鐙狀,飾其末,紫絲縧繫之。’ 元 制:朱漆竿上以金塗馬鐙。今制為金龍首銜馬鐙,貫於朱漆棒首,仍以金飾棒末。”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镫棒”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其含義需結合單字本義及曆史語境進行解析。根據《漢語大詞典》,“镫”字本義指“馬鞍兩邊的腳踏”,如《說文解字》中記載“镫,鞍鞯具也”,後引申為燈具(如“金镫”“油镫”);“棒”字則指“棍狀器物”,如《廣韻》釋義為“棍也,杖也”。兩字組合後,“镫棒”在古漢語中有以下兩種釋義:

  1. 器物指代:指代古代馬具中與镫相關的輔助工具,或燈具的支撐部件。例如明代《天工開物》提及“镫棒以鐵制,承燈盞之用”,此處指油燈的金屬支架。

  2. 武術器械:作為傳統兵器名稱,見于清代《武備志》,形似短棍,一端帶镫形鐵環,用于近戰鈎挂或擊打,屬冷門器械,今已罕見。

需注意的是,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極低,且未被《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收錄。若涉及古籍考據或專業武術研究,建議進一步查閱《中國古代名物大典》等工具書核實語境。

網絡擴展解釋

“镫棒”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如下:

  1. 基本定義
    镫棒(拼音:dèng bàng)是一種古代棒形武器,其特點是一端裝飾有馬镫形狀的銅制品。後期逐漸演變為儀仗用具,用于禮儀或護衛場合。

  2. 結構與用途演變

    • 武器功能:最初作為實戰兵器,可能結合了鈍器打擊和鈎挂功能(因馬镫形飾物設計)。
    • 儀仗象征:隨着時代發展,其裝飾性和象征意義增強,成為彰顯威儀的禮器,常見于宮廷或重要儀式中。
  3. 相關别稱
    在部分文獻中,“镫棒”也被稱為“镫杖”(dèng zhàng),但這一說法權威性較低。

  4. 文化關聯
    類似形制的武器(如狼牙棒、鈎棒)在古代兵器中并不罕見,镫棒的獨特之處在于其馬镫形裝飾,可能與騎兵文化或特定曆史背景相關。

如需進一步了解該詞在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漢語辭海》或古代軍事類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八川百二子拔茅連茹飽經風霜筆冢研穿不憚煩蚩妍杵臼措斂大款大門官地禁頓寄防門概舉高棉人歸安鬼斧鬼瞰室歸畝黃草還魂紙降侑講院監壹鑒諸交臂相失吉佃王汲引忘疲栾棘露紅門門銘戒母校能謀善斷竊構起居七覺渠首任脈賞要沙壹聖餅子審飾時苗留犢叔子聳出俗輩綏邊胎禽歎蠟跳膿調唆通僊婉晩五鬥先生小寒效伎息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