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gratifying]∶令人高興的
可喜的成就
(2) [lovely]∶可愛
他的渾家,生得風流,長得可喜
(1).令人高興。 漢 司馬相如 《上林賦》:“若此故獵,乃可喜也。” 宋 曾鞏 《繁昌縣興造記》:“今 繁昌 民既幸得其所難得,而令又幸無不便己者,得卒興其所尤難,皆可喜無憾也。” 許地山 《綴網勞蛛》:“他知道自己底鹵莽,是一件極可喜的事。”
(2).可愛。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一:“生得於中堪羨,露着龐兒一半,宮樣眉兒山勢遠。十分可喜,二停似菩薩,多半是神仙。” 元 關漢卿 《魯齋郎》楔子:“他的個渾家,生的風流,長的可喜。”參見“ 可愛 ”。
(3).喜愛。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三:“多慧多嬌性靈變,平生可喜秦筝。”
“可喜”是一個形容詞,用于描述令人感到高興、欣慰或值得慶賀的事物或情況。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核心語義
表示事物具有“值得欣喜”的特質,如成就、進步等積極現象。例如:“取得了可喜的進步”“可喜可賀”等表達中,強調成果帶來的正面情緒。
延伸含義
在部分語境中可表示“可愛”(如、提到“生得風流,長得可喜”),但這種用法在現代漢語中較少見,多見于古代文學作品中。
詞源與曆史用法
該詞最早可追溯至漢代文學,如司馬相如《上林賦》中“若此故獵,乃可喜也”,形容令人愉悅的場景。宋代曾鞏《繁昌縣興造記》用“可喜無憾”表達對民生改善的欣慰。
現代用法特點
社會與個人成就
“魯爾區實現了礦業與非礦業共同發展的可喜局面”,常用于描述經濟、科技等領域的積極進展。
文學與藝術評價
韓愈《送高閑上人序》中提及“可喜可愕,一寓于書”,形容書法作品傳達的豐富情感。
日常生活表達
如“孩子考試得了滿分,真是可喜”“創業項目獲獎,實為可喜之事”。
如需進一步了解該詞的曆史演變或在不同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3、9中的古籍例證及現代實例。
可喜是一個常見的成語,表示令人高興或令人欣喜的事物或情況。
可喜的拆分部首是口和心。口部表示與嘴有關,心部表示與情感或思維有關。
可喜的筆畫數為11畫。
可喜成語最早出現在《荀子•禮論》一書中,後來被廣泛應用于文學和日常口語中。
可喜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可喜」,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時候,可喜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一種古代寫法是「可喜」中的「喜」字上方會加上象征高興喜悅的标志「囍」。
他考試取得好成績,這真是可喜的消息。
雖然遇到了困難,但最終克服了,這是一個可喜的進步。
可喜可以通過搭配不同的形容詞或名詞來組成不同的詞組,例如:
- 可喜可賀:表示令人非常高興,值得慶賀
- 可喜可賀:表示令人非常高興,值得慶賀
- 可喜可賀:表示令人非常高興,值得慶賀
可喜的近義詞包括:歡喜、慶幸、快樂。
可喜的反義詞包括:可悲、令人失望、不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