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麸炭的意思、麸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麸炭的解釋

即木炭。 唐 白居易 《和<自勸>》之一:“日暮半爐麩炭火,夜深一盞紗籠燭。” 宋 陶穀 《清異錄·星子炭》:“ 唐宣宗 命方士作丹餌之,病中熱,不敢衣緜擁爐,冬月冷,坐殿中,宮人以金盆置麩炭火少許進禦,止煖手而已,禁闥因呼麩炭為星子炭。” 宋 陸遊 《老學庵筆記》卷六:“浮炭者,謂投之水中而浮,今人謂之麩炭。” 清 顧張思 《土風錄》卷四:“樹柴炭曰麩炭。”參見“ 木炭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麸炭,是漢語中對一種特定形态木炭的古稱,其核心含義與物理特征如下:

  1. 字義與形态特征:

    • “麸”:本義指小麥等谷物磨粉後篩剩的碎皮(麥麸),引申為細小、碎屑狀之物。
    • “炭”:指木材經不完全燃燒或幹餾得到的黑色燃料。
    • 合義:因此,“麸炭”特指質地疏松、體輕、呈碎屑狀或小顆粒狀的木炭。其形态類似于麸皮,故名。這種炭通常不是大塊的硬炭,而是燃燒後或加工過程中産生的碎炭、炭末。
  2. 主要特性與用途:

    • 易燃性:由于質地疏松、表面積大,麸炭非常容易點燃。
    • 燃燒特點:燃燒時火勢較溫和,但燃燒持續時間通常較短,火力不如大塊硬炭持久猛烈。
    • 常見用途:在古代日常生活中,麸炭常用于:
      • 取暖:置于手爐、腳爐、火盆中,用于室内或隨身取暖。
      • 引火:作為引燃其他較難點燃的燃料(如大塊薪柴或硬炭)的媒介。
      • 特定工藝:某些需要溫和、可控火力的手工藝或烹饪過程也可能用到。
  3. 别名與文化關聯:

    • 麸炭在古籍和方言中也被稱為“烰炭”、“浮炭”或“桴炭”(“烰”、“浮”、“桴”均有“輕”或“空”的含義,強調其質輕)。
    • 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詩作中曾提及“浮炭”,被認為即指麸炭,如《和陶淵明〈飲酒〉》中的“紅爐爨霜枝,浮炭然梧桂”。
    • 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記載了“烰炭”(即麸炭)的别名及其“誤吞金銀銅鐵在腹,燒紅,急為末,煎湯呷之;甚者,刮末三錢,井水調服,未效再服”的藥用方法(此用途需注意為古籍記載,現代醫療請遵醫囑)。

麸炭是古漢語中對一種質輕、疏松、呈碎屑狀或小顆粒狀木炭的稱謂,因其形态類似麥麸而得名。它易于點燃,燃燒溫和但持續時間較短,主要用于取暖(如火盆、手爐)、引火及特定工藝。它在曆史文獻中也常以“烰炭”、“浮炭”、“桴炭”等别名出現,并見于古代詩歌和醫藥典籍的記載中。

參考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

“麸炭”是漢語中一個曆史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定義

麸炭指木炭,特指質地較輕、碎屑狀的炭。因炭體疏松多孔,能浮于水面,故又稱“浮炭”。其名稱源于“麸”(小麥皮屑)的形态類比,形容炭的細碎特征。

二、曆史文獻記載

  1. 唐代使用
    白居易詩句“日暮半爐麩炭火,夜深一盞紗籠燭”(《和自勸二首》),說明唐代已用麸炭取暖。
  2. 宋代别稱
    陸遊《老學庵筆記》記載:“浮炭者,謂投之水中而浮,今人謂之麩炭”。宋代還因唐宣宗用其暖手,稱“星子炭”。
  3. 清代延續
    吳敬梓詩句“半爐麩炭火親燒”(《九日約同從兄青然登高不至四首》),可見清代仍沿用此名。

三、名稱來源與特性

四、現代認知

該詞現已不常用,多見于古籍或方言中。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清異錄》《老學庵筆記》等原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抱學不靈唱龍眼車廠沉博絕麗稱寃徹席馳芳斥謬愁腸達經噉飯地丹诏的傳兒啼分餐紛錯感和廣瀁過日腳過為已甚海宇含牙帶角黃碛化手檢集僭居街邏酒糟臉己知竷竷謉诨纜掣列炬立枷輪帶洛涘木怪膩歪弄瓦之喜漂白丕應箝口側目鉗桎肉糜賽廟澀煉篩鑼擂鼓滲人石油焦手稿太歲為理無縫鋼管五更轉五侯蠟燭狎獵顯罰銜哂歇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