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木炭。 唐 白居易 《和<自勸>》之一:“日暮半爐麩炭火,夜深一盞紗籠燭。” 宋 陶穀 《清異錄·星子炭》:“ 唐宣宗 命方士作丹餌之,病中熱,不敢衣緜擁爐,冬月冷,坐殿中,宮人以金盆置麩炭火少許進禦,止煖手而已,禁闥因呼麩炭為星子炭。” 宋 陸遊 《老學庵筆記》卷六:“浮炭者,謂投之水中而浮,今人謂之麩炭。” 清 顧張思 《土風錄》卷四:“樹柴炭曰麩炭。”參見“ 木炭 ”。
“麸炭”是漢語中一個曆史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角度解析:
麸炭指木炭,特指質地較輕、碎屑狀的炭。因炭體疏松多孔,能浮于水面,故又稱“浮炭”。其名稱源于“麸”(小麥皮屑)的形态類比,形容炭的細碎特征。
該詞現已不常用,多見于古籍或方言中。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清異錄》《老學庵筆記》等原始文獻。
麸炭是一個複合詞,由兩個字組成。第一個字是“麸”,第二個字是“炭”。
“麸”字的部首是“麥”,它有11個筆畫。而“炭”字的部首是“火”,它有9個筆畫。
“麸炭”這個詞來源于古代農村。麸指的是麥子加工過程中的副産品,常用于喂養家畜。而炭指的是經過燃燒後剩下的灰燼。
繁體字中,“麸”字沒有變化,而“炭”字用繁體寫作“糝”。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經曆了很多演變。但就“麸炭”這兩個字而言,它們的基本結構和現在寫法相似,沒有太大的變化。
1. 她用麸炭為牲口做飼料。
2. 這些麸炭是由農民們親手制作的。
麸煙、炭火、糠炭等。
麸灰、糠、煙灰等。
麥子、碳酸,即代表沒有經過加工的麥子和一種化學物質。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