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己知的意思、己知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己知的解釋

知己。《後漢書·張衡傳》:“恃己知而華予兮,鶗鴂鳴而不芳。” 李賢 注:“己知猶知己也。” 宋 範仲淹 《獻百花洲圖上陳州晏相公》詩:“繪寫求真賞,緘藏獻己知。”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己知”的漢語詞典釋義

“己知”是由“己”與“知”構成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自身所知曉或掌握的知識、信息,強調認知主體為“自己”。以下為詳細解析:


一、字義分解

    • 本義:自身、本人。《說文解字》釋為“身也”,指代第一人稱主體。
    • 引申:與“彼”相對,如《論語·顔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本義:知曉、識别。《玉篇》注:“識也,覺也。”
    • 引申:理解、記憶,如《莊子·養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組合義:“己知”即“自身所知曉之事”,區别于他人傳授或外部信息。


二、古今用法演變

  1. 古代語境

    • 強調主觀認知,如《荀子·勸學》:“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其中“知明”隱含“己知”的積累過程。
    • 常與“人知”對照,如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己知者,心之所存;人知者,外之所顯。”
  2. 現代語義

    • 詞義弱化為常識性認知,如“這是己知的事實”,但此用法漸被“已知”替代(“已”表完成态)。
    • 誤用辨析:因“己”“已”形近,古籍中偶有混用,但“己知”仍以“自身認知”為正統。

三、權威典籍例證

  1. 《論語·學而》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釋義:不憂慮他人不了解自己(“不己知”),而應憂慮自己不了解他人。

  2. 《荀子·解蔽》

    “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故為蔽:欲為蔽,惡為蔽;始為蔽,終為蔽;遠為蔽,近為蔽;博為蔽,淺為蔽;古為蔽,今為蔽。凡萬物異則莫不相為蔽,此心術之公患也。”

    關聯:強調破除認知局限(“蔽”)需超越“己知”的片面性。


四、現代使用建議


參考資料

  1.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
  2. 顧野王《玉篇》(上海古籍出版社)
  3. 王先謙《荀子集解》(中華書局)
  4.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齊魯書社)

網絡擴展解釋

“己知”一詞在标準漢語中并不常見,可能是“已知”的筆誤。以下是兩種可能的解釋方向:


1.若為“已知”的筆誤

含義:指已經被确認、掌握或公認的信息、事實或條件。
常見使用場景:

延伸意義:
在哲學或邏輯學中,“已知”可指前提或公理,例如“基于已知的物理定律推導結論”。


2.若确為“己知”

拆解含義:


建議

若原意是表達“已被掌握的信息”,建議使用“已知”;如果是強調“自我認知”,需通過上下文進一步明确。若為方言或特殊領域術語,需補充具體語境以便更精準解釋。

别人正在浏覽...

備案悲桡奔播匾紮表哥避雨赤電侈媻村谷麤俗怠墯刀布放行分厘卡副次浮學剛犷高壓線公巫海冰喊魂含臉花梗黃猩子畫學滹沲荟萃驕恣既齓集錦觐禮空心大老官誇特枯壤裡宴龍蛇飛舞漉漉輪輿綿旋鑷白平西輕小棄約榮曜賞服山燒勝利霜月嗣爵所宜鎖鑰貪功霞集下截相偶相刃校定細帶溪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