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麸炭的意思、麸炭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麸炭的解释

即木炭。 唐 白居易 《和<自劝>》之一:“日暮半炉麩炭火,夜深一盏纱笼烛。” 宋 陶穀 《清异录·星子炭》:“ 唐宣宗 命方士作丹饵之,病中热,不敢衣緜拥炉,冬月冷,坐殿中,宫人以金盆置麩炭火少许进御,止煖手而已,禁闥因呼麩炭为星子炭。”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六:“浮炭者,谓投之水中而浮,今人谓之麩炭。” 清 顾张思 《土风录》卷四:“树柴炭曰麩炭。”参见“ 木炭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麸炭,是汉语中对一种特定形态木炭的古称,其核心含义与物理特征如下:

  1. 字义与形态特征:

    • “麸”:本义指小麦等谷物磨粉后筛剩的碎皮(麦麸),引申为细小、碎屑状之物。
    • “炭”:指木材经不完全燃烧或干馏得到的黑色燃料。
    • 合义:因此,“麸炭”特指质地疏松、体轻、呈碎屑状或小颗粒状的木炭。其形态类似于麸皮,故名。这种炭通常不是大块的硬炭,而是燃烧后或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碎炭、炭末。
  2. 主要特性与用途:

    • 易燃性:由于质地疏松、表面积大,麸炭非常容易点燃。
    • 燃烧特点:燃烧时火势较温和,但燃烧持续时间通常较短,火力不如大块硬炭持久猛烈。
    • 常见用途:在古代日常生活中,麸炭常用于:
      • 取暖:置于手炉、脚炉、火盆中,用于室内或随身取暖。
      • 引火:作为引燃其他较难点燃的燃料(如大块薪柴或硬炭)的媒介。
      • 特定工艺:某些需要温和、可控火力的手工艺或烹饪过程也可能用到。
  3. 别名与文化关联:

    • 麸炭在古籍和方言中也被称为“烰炭”、“浮炭”或“桴炭”(“烰”、“浮”、“桴”均有“轻”或“空”的含义,强调其质轻)。
    •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作中曾提及“浮炭”,被认为即指麸炭,如《和陶渊明〈饮酒〉》中的“红炉爨霜枝,浮炭然梧桂”。
    •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记载了“烰炭”(即麸炭)的别名及其“误吞金银铜铁在腹,烧红,急为末,煎汤呷之;甚者,刮末三钱,井水调服,未效再服”的药用方法(此用途需注意为古籍记载,现代医疗请遵医嘱)。

麸炭是古汉语中对一种质轻、疏松、呈碎屑状或小颗粒状木炭的称谓,因其形态类似麦麸而得名。它易于点燃,燃烧温和但持续时间较短,主要用于取暖(如火盆、手炉)、引火及特定工艺。它在历史文献中也常以“烰炭”、“浮炭”、“桴炭”等别名出现,并见于古代诗歌和医药典籍的记载中。

参考资料:

网络扩展解释

“麸炭”是汉语中一个历史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定义

麸炭指木炭,特指质地较轻、碎屑状的炭。因炭体疏松多孔,能浮于水面,故又称“浮炭”。其名称源于“麸”(小麦皮屑)的形态类比,形容炭的细碎特征。

二、历史文献记载

  1. 唐代使用
    白居易诗句“日暮半炉麩炭火,夜深一盏纱笼烛”(《和自劝二首》),说明唐代已用麸炭取暖。
  2. 宋代别称
    陆游《老学庵笔记》记载:“浮炭者,谓投之水中而浮,今人谓之麩炭”。宋代还因唐宣宗用其暖手,称“星子炭”。
  3. 清代延续
    吴敬梓诗句“半炉麩炭火亲烧”(《九日约同从兄青然登高不至四首》),可见清代仍沿用此名。

三、名称来源与特性

四、现代认知

该词现已不常用,多见于古籍或方言中。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清异录》《老学庵笔记》等原始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不戁不竦残露钞引库酲烦伧陋盗版夺志躲子蜚楼拱坝缑蒯顾畀孤犊贵巧骨勇还道鹤筹和盟横挑鼻子竖挑眼鸿绩慌耗晃曳护过饰非灰汤火警江照柬寄洊擢娇韵桀慠九宝巨力局域网癞头蟇连络离朱龙书蝼蝈卖剑马流每每漂沸嫔俪铺丁堑壕轻辔蝤蛴项揉炼什一之利室内乐受性夙夜匪解太阳时烫发桃支竹餮富剔庄货外质温习巫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