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賦和頌。兩種文體。《韓非子·外儲說左上》:“且先王之賦頌,鐘鼎之銘,皆播吾之迹, 華山 之博也。” 漢 楊修 《答臨淄侯箋》:“今之賦頌,古詩之流。”
(2).吟賦作頌。 三國 魏 嵇康 《琴賦》序:“然八音之器,歌舞之象,歷世才士并為之賦頌。”
“賦頌”是中國古代文學中并稱的兩種文體,兼具鋪陳叙事與頌揚功德的特性。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賦”原指鋪陳直叙的修辭手法,後發展為以韻散結合、體物寫志為特征的文體;“頌”本為宗廟祭祀樂歌,後演變為以歌功頌德為主的韻文。二者在漢代常結合使用,形成“賦頌”聯體,代表作品如司馬相如《子虛賦》與揚雄《甘泉頌》。
從文體特征看,賦頌具有三個核心要素:
在文學史上,賦頌文體經曆了三次演變:先秦時期作為祭祀儀禮載體(《楚辭·九章》),漢代成為宮廷文學主流(《漢書·藝文志》載賦頌作品千餘篇),魏晉後逐漸與碑銘、诔文融合。清代章學誠在《文史通義》中評價:“賦頌之體,兼該風雅,潤色鴻業,斯為極則。”該評價揭示其在中國文論體系中的特殊地位。
“賦頌”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包含兩層核心含義,其解釋及來源如下:
釋義
“賦”和“頌”是中國古代兩種不同的文體。
文獻佐證
釋義
指“吟賦作頌”,即創作賦和頌類文體的行為。
曆史背景
如今“賦頌”多用于文學研究或仿古語境,例如:
需注意:該詞在現代口語中較少使用,常見于學術讨論或特定修辭場景。
把持苞括豹褎表聞韠冕傧背兵艦碧玉篸筆誅墨伐裁觚操檢層椒垂綸從同翠蕩瑤翻錯分隄捍砥節厲行低眉二門供攀骨梗漍漍還風函括紅旆黃袍活脫兒急案角聲金冊酒逢知己千杯少箕引裘隨訣絕攫鳥哭喪臉陸掠盧延讓内髒扭曲作直片子皮去毛安附牆面潛消勤伫丘陵鬈首僧寺僧夏尚故自梳頭聳懼酸柔踏白土匟無家無室骛名午午鑲齒湘東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