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黃色長衣。初,官民可同服黃袍, 隋 以後,皇帝常服黃袍, 唐高祖 武德 初,禁士庶不得服,黃袍遂為皇帝之專服。《隋書·禮儀志七》:“百官常服,同於匹庶,皆著黃袍,出入殿省。 黃祖 朝服亦如之,唯帶加十三環,以為差異。”《資治通鑒·後晉齊王開運三年》:“ 傅住兒 入宣 契丹主 命,帝脫黃袍,服素衫,再拜受宣,左右皆掩泣。” 宋 司馬光 《涑水記聞》卷一:“ 太祖 警起,出視之,諸将露刃羅立于庭,曰:‘諸軍無主,願奉太尉為天子。’ 太祖 未及答,或以黃袍加 太祖 之身,衆皆拜于庭下,大呼稱萬歲,聲聞數裡。”《說唐》第四一回:“ 李淵 再拜受命,戴冕冠,披黃袍,升大殿,即皇帝位。”
(2).借指天子。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劫寶》:“平生驍勇無人當,拉不住黃袍北上,笑斷 江 東父老腸。” 王季思 等注:“指天子。”
(3).僧服。僧衆中職位較高者作佛事時穿黃袍。
(4).鳥名。 三國 吳 陸玑 《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黃鳥于飛》:“黃鳥,黃鸝留也……或謂之黃袍。” 前蜀 貫休 《晚春寄張侍郎》詩:“鳥聽黃袍小,城臨 白帝 寒。”原注:“黃袍,禽也。”
“黃袍”一詞在不同曆史語境中有多重含義,其核心演變與皇權象征密切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起源與制度化
文化符號的強化
僧服
佛教中職位較高的僧侶在特定儀式中穿黃袍,象征宗教地位。
鳥名
古代文獻中,“黃袍”亦指黃莺等鳥類。
黃袍的核心意義始于唐代的皇權專屬制度,其明黃色調與裝飾變化均服務于政治象征。成語“黃袍加身”濃縮了這一符號的曆史重量,而宗教與自然領域的引申義則豐富了詞彙内涵。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權威曆史文獻或、2、6、8、9的原始來源。
《黃袍》是一個指代尊貴或高級地位的詞語。通常用來形容帝王、貴族或官員身穿的黃色龍袍,象征王權、尊貴和權威。
《黃袍》的拆分部首是“衤”和“衣”,“衤”是上衣的意思,“衣”是衣物的意思。它的總筆畫數是12畫。
《黃袍》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東籬之什》中:“黃翅而黃袍”,指的是帝王身着黃色的袍子,後來逐漸被用來形容高貴的人。
在繁體中,黃袍的寫法與簡體相同。
在古代,黃袍的寫法有時候是“黌袍”,包含有“黃”字的意思。
1. 帝王身穿黃袍,莊嚴而威嚴。
2. 經過多年的努力,他終于脫去平民的身份,身披黃袍成為了一位官員。
寶黃、黃昏、黃瓜、黃土、袍服。
龍袍、玉袍、錦袍。
俗袍、布袍、綢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