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寺院。《魏書·儒林傳·盧景裕》:“ 景裕 寓託僧寺,講聽不已。未幾,歸本郡。” 宋 高承 《事物紀原·真壇淨社·僧寺》:“ 漢明帝 於東都城門外立精舍,以處 攝摩騰 竺法蘭 ,即 白馬寺 也。 騰 始自 西域 ,以白馬馱經來,初止鴻臚寺,遂取寺名,剏置 白馬寺 ,即僧寺之始也。 隋煬帝 改曰道場,後復曰寺。”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二編第五章第三節:“ 劉勰 自二十三、四歲起,即寓居在僧寺鑽研佛學。”
“僧寺”是漢語中一個專指佛教寺院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指佛教僧人居住和修行的場所,由“僧”(出家修行者)與“寺”(宗教建築)組合而成。該詞最早見于《魏書·儒林傳·盧景裕》,記載盧景裕“寓託僧寺,講聽不已”的史實。
據宋代高承《事物紀原》記載,漢明帝在洛陽城門外設立白馬寺,用以安置印度高僧攝摩騰、竺法蘭,這是中國有明确記載的最早僧寺。因佛教初傳時經書由白馬馱載,故以“白馬”命名寺院。
作為佛教文化載體,僧寺包含:
在文學語境中常象征:
注:各曆史時期對僧寺的規制有所不同,如唐代實行“三綱”管理制度,宋代出現“五山十刹”體系,這些演變未在現有資料中詳細展開。
《僧寺》一詞是由兩個漢字組成。其中,“僧”指的是佛教中的出家人士,即和尚;“寺”則是指供奉佛像、修行的場所,即寺廟。因此,“僧寺”一詞的意思就是佛教中的寺廟,是和尚修行的地方。
“僧”字的部首是“人”,總筆畫數為13;“寺”字的部首是“寸”,總筆畫數為14。
“僧寺”這個詞源于古代漢語。在繁體字中,“僧寺”分别以“僧”和“寺”兩個繁體字來表示。
在古代漢字中,“僧”字的寫法和現代漢字基本相同,沒有太大的變化。而“寺”字則在古代寫法中,将“一”字形置于“寸”字下方。
1. 這座僧寺已有數百年的曆史,是當地信衆們的重要宗教場所。
2. 我們來到了一座古老的僧寺,感受着甯靜的氛圍,心情也變得安甯起來。
1. 和尚:指佛教中出家修行的男性僧人。
2. 佛教:一種宗教信仰體系,崇尚佛陀的教誨和修行。
寺廟、庵堂、尼寺
俗廟、世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