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韠冕的意思、韠冕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韠冕的解釋

《詩·桧風·素冠》:“庶見素韠兮。” 朱熹 集傳:“韠,蔽膝也,以韋為之。冕服謂之韍,其餘曰韠。”後因以“韠冕”借指官員朝觐的衣飾。 漢 劉向 《說苑·修文》:“是故韠冕厲戒,立于廟堂之上,有司執事,無不敬者。”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韠冕是古代中國禮儀服飾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由“韠”與“冕”兩件器物組合而成,專指貴族在祭祀、朝會等重大場合穿戴的正式禮裝。以下是具體解釋:

  1. 韠(bì)

    韠是古代蔽膝的一種,形似圍裙,以皮革或絲帛制成,系于腰間,垂于膝前。其作用最初為遮蔽腿部,後演化為禮儀象征。《說文解字》提到:“韠,韍也。所以蔽前,以韋為之。”(參考來源:《說文解字》漢典版)韠的材質、顔色和紋飾根據佩戴者的身份等級有嚴格區分,例如天子用朱紅色韠,諸侯用赤黃色韠。

  2. 冕(miǎn)

    冕是古代帝王、諸侯及卿大夫所戴的禮冠,頂部有長方形的“綖闆”,前後懸挂玉串(旒),象征權力與尊貴。《周禮·夏官·弁師》記載:“掌王之五冕,皆玄冕朱裡。”(參考來源:《周禮》國學導航版)冕的規格與旒的數量直接關聯佩戴者的地位,如天子十二旒,諸侯九旒。

  3. 韠冕的禮儀意義

    韠冕合用是周代禮制的核心體現,代表“禮以飾序”的社會規範。《禮記·玉藻》強調:“韠,君朱,大夫素,士爵韋。”(參考來源:《禮記》古詩文網)穿戴韠冕不僅是身份标識,更通過嚴格的形制差異強化等級制度,成為古代宗法社會的重要符號。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韠冕”一詞的解釋如下:

一、單字解析

  1. 韠(bì)
    本義指古代貴族禮服上的蔽膝,一般用皮革制成,系于腰間垂至膝前,是禮儀服飾的組成部分。字形演變中可能與皮質遮擋物的象形有關,但需注意該字在甲骨文研究中暫無直接記載。

  2. 冕(miǎn)
    甲骨文寫作跪坐人形戴帽之狀,本義為禮冠。古代帝王、諸侯及卿大夫在祭祀等隆重場合佩戴,後衍生出“加冕”“冠冕”等詞,象征地位與權力。

二、組合詞義

“韠冕”連用指代完整的禮儀服飾體系,包含蔽膝(韠)和禮冠(冕),常見于先秦文獻中描述貴族儀典裝束。例如《禮記》有“韠冕黻珽”的記載,強調服飾與禮制的關聯性。

三、文化内涵

二者均為禮制符號:

擴展說明:

“韠”因材質和裝飾不同區分身份,如《周禮》記載天子用朱韠,諸侯用赤韠。現代漢語中“冕”仍保留在“日冕”“衛冕”等詞彙中,而“韠”已罕用。

(注:關于“韠”的早期字形解析,現有甲骨文資料暫未明确對應,以上解釋綜合了文獻記載與文字學推演。)

别人正在浏覽...

暗霭安行博而寡要超距铛戶承引扯篷拉纖籌饟春露秋霜翠帱大觳倒立玷辱諜諜诋讦豆枕斷管殘沈防緝發言權鳳仙古魯魯回口奸惡江西臘見利忘義冽泉麥粒邁逸貓虎頭楙盛門向秘旨泥窪子偏施平話貧鄉乾冬千生萬劫喬喬清眺侵夜啓乞惹惹溶和戎钺乳醫膳葷糁粒勢利場實効手勤獸心霜帶思詠啕笑通挪通物晩秋微蒙烏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