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馬嚼子與馬鞭。 漢 焦贛 《易林·艮之夬》:“驥窮鹽車,困於銜箠。”
2.馬鞭相接。謂車馬往來不絕。《新唐書·鄭元鑄傳》:“且 唐 有天下,約可汗為兄弟,使馹銜箠於道。”
“銜箠”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指馬嚼子與馬鞭
“銜”指馬嚼子(置于馬口中的金屬器具),用于控制馬匹;“箠”同“棰”,意為鞭子。合稱時表示駕馭馬匹的工具。例如《易林·艮之夬》中“驥窮鹽車,困於銜箠”,形容良馬受困于鹽車和束縛工具。
形容車馬往來頻繁
《新唐書·鄭元鑄傳》提到“馹銜箠於道”,指馬鞭相接、車馬絡繹不絕的場景,引申為道路繁忙的景象。
需注意該詞屬于生僻古語,現代使用極少。以上釋義基于古籍引文,但因搜索結果權威性有限,建議參考《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進一步查證。
銜箠是一個古代詞語,意為“咬住鞭子”。它由“銜”和“箠”兩個字組成,用來形容馬匹被鞭子咬住。這個詞常被用來比喻被人牽制、控制,或被枷鎖束縛。
根據《康熙字典》,《銜箠》的拆分部首是“⺧”和“⺮”,其中“⺧”是衣字的上部構件,而“⺮”則是竹字的上部構件。根據筆畫計算,銜字有5畫,箠字有14畫。
《銜箠》這個詞最早見于《史記·平準書》,意指被馬駕馭的事物。《中華新華字典》還提到,《康熙字典》也有類似的注解。在繁體字中,銜字保持不變,箠字則變成了簉,但意思沒有改變。
根據古代印章文獻和銘文,我們可以了解到古時候的漢字寫法有所不同。對于銜字,古人寫作“衘”或“衞”;對于箠字,古人寫作“箅”或“箑”。這些寫法在不同曆史時期和地區都有出現。
1. 他在生意上被*********銜箠,無法獨立決策。
2. 這個國家的人民長期以來深受獨裁統治的銜箠之苦。
1. 銜接:指兩個或多個事物之間的連接或銜接。
2. 箠制:指用竹材或竹制品制作成器物的過程或方法。
3. 衣銜:指古代官員銜級的一種稱謂。
近義詞:制銜、役使、奴役、束縛
反義詞:自由、解放、獨立、解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