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俟城的意思、伏俟城的详细解释
伏俟城的解释
古城名。故址在今 青海省 青海湖 西岸 布哈河 河口附近。 隋 大业 五年于此置 西海郡 。《魏书·吐谷浑传》:“ 伏连筹 死,子 夸吕 立,始自号为可汗。居 伏俟城 ,在 青海 西十五里。”
词语分解
- 伏的解释 伏 ú 趴,脸向下,体前屈:伏卧。伏案读书。 低下去:此起彼伏。 屈服,承认错误或受到惩罚:伏法。伏输。伏辩(伏罪的供状,亦作“伏辨”)。 使屈服:降伏。降龙伏虎。 隐藏:伏兵。埋伏。 农历划分夏季最
网络扩展解释
“伏俟城”是古代吐谷浑王国的都城,其名称和地理位置具有重要历史意义。以下为详细解释:
一、词义与读音
- 读音:伏俟(fú sì)城,“俟”在此读作“sì”。
- 词义:“伏俟”为鲜卑语,汉语意为“王者之城”,象征其作为吐谷浑政治中心的地位。
二、地理位置
- 具体位置:位于今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石乃亥乡铁卜加村(或铁卡加村)西南,东距青海湖约7.5-15里,布哈河(菜济河)南岸。
- 地理特征:地处开阔草原,水草丰美,曾是丝绸之路青海道的重要枢纽。
三、历史背景
- 吐谷浑起源:吐谷浑原为鲜卑慕容部的一支,西晋时期因兄弟矛盾西迁至青海地区,逐步建立政权。
- 建都时间:公元540年,吐谷浑王夸吕称可汗,正式定都伏俟城,成为其政治、经济中心。
- 隋代建制:隋大业五年(609年)在此设西海郡,加强中原与西域的交通管理。
四、建筑特点
- 城廓布局:城略呈方形,东西长220米,南北宽200米,墙基宽17米,高12米。城内中轴线两侧有建筑基址,外有砾石筑成的外郭,体现汉式城廓制度与游牧风格的融合。
- 功能分区:分为内城与外郭,城门宽约10米,外郭南墙长达1400米,兼具防御与贸易功能。
五、历史作用
- 交通枢纽:连接西宁、兰州、新疆若羌及四川成都,是4-6世纪河西走廊阻塞时东西商旅的重要通道。
- 文化交融:作为吐谷浑都城,见证了鲜卑、汉、西域等多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附:现状与保护
现为青海省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保存较完整,是研究吐谷浑历史与丝绸之路的重要遗址。
网络扩展解释二
伏俟城(Fushi Cheng)这个词是汉语词汇,它指的是古代中国北方的一个城市。
拆分部首和笔画:
- 伏(部首:人,笔画:6)
- 俟(部首:人,笔画:9)
- 城(部首:土,笔画:9)
来源:
伏俟城是古代中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的国都,也是南北朝时期北魏王朝的初代首都。它位于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境内。
繁体:
伏俟城的繁体写法为「伏俟城」。
古时候汉字写法:
伏俟城的古代汉字写法无法确定,因为这个词汇来源于少数民族鲜卑族的语言,它们没有使用汉字进行书写。
例句:
1. 鲜卑族的首都伏俟城在北方地区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2. 伏俟城是北魏王朝的发源地,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组词:
伏俟城没有常见的组词搭配,因为它本身已经是一个特定的词汇。
近义词:
伏俟城的近义词是北魏都城。
反义词:
伏俟城的反义词是非伏俟城,也就是指除了伏俟城以外的其他城市。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