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舉時代稱鄉試中式為登賢書。 明 袁宏道 《壽李母曹太夫人八十序》:“ 獻夫 高才,早有文譽,而其登賢書也,乃在強仕之後。” 清 陸以湉 《冷廬雜識·吳京丞》:“ 錢塘 吳西谷 京丞 清鵬 ,於 嘉慶 丙子登賢書。”《花月痕》第五一回:“餘死友 東越 韋公 瑩 ,字 癡珠 ,弱冠登賢書。”
“登賢書”是科舉制度中的專有名詞,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基本定義
指科舉時代通過鄉試考試并中式的行為。鄉試是明清時期每三年在各省舉行的省級考試,考中者稱為“舉人”,即“登賢書”的實質意義。
詞源考據
“賢書”一詞最早源于《周禮·地官·鄉大夫》中“獻賢能之書于王”的記載,本指舉薦賢能的名單,後演變為科舉考試中式的名榜。明代袁宏道在《壽李母曹太夫人八十序》中曾用此詞描述舉人身份,如“獻夫高才……登賢書也,乃在強仕之後”。
曆史用例
清代文獻中頻繁出現該詞,例如陸以湉《冷廬雜識》記載嘉慶年間吳清鵬“登賢書”,《花月痕》第五十一回也提到“弱冠登賢書”的表述,均印證其作為舉人身份的代稱。
延伸說明
鄉試中式者雖未直接獲得官職,但已具備參加會試的資格,社會地位顯著提升,因此“登賢書”在古代文人語境中具有重要象征意義。
提示:以上内容綜合了漢典、古籍文獻等權威來源(),若需了解具體古籍原文,可參考《周禮》《冷廬雜識》等文獻。
《登賢書》是指向身份崇高、品德高尚的人頒發的書信或證明文件。它是一種表彰和贊賞的方式,用于向有傑出成就或出色表現的人緻敬。
段落2: 拆分部首和筆畫《登賢書》的拆分部首是“石”和“文”,其中“石”為上部部首,而“文”則為下部部首。
根據《康熙字典》,《登賢書》一詞共有12個筆畫。
段落3: 背景和來源《登賢書》這個詞源自古代,起初是指朝廷授予賢士的官職文書。後來,它的意義擴展,發展成為一種表彰儀式,用于向傑出人士頒發表彰證書。
段落4: 繁體字寫法《登賢書》的繁體字寫法是《登賢書》。
段落5: 古時候漢字寫法古時候,《登賢書》的漢字寫法與現代寫法有所不同。具體的寫法請查閱古代文字專家的資料。
段落6: 例句1. 他因其出色的工作, 獲頒《登賢書》。
2. 在儀式中,他充滿喜悅地接過了《登賢書》。
段落7: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組詞: 賢士、賢人、賢才、賢能
近義詞: 表彰狀、表揚信
反義詞: 失勉狀、責罰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