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襞方的意思、襞方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襞方的解釋

舊時端午節風俗之一。謂用五色絲纏紙帛折成菱角方片,然後按一定方位(青、赤、白、黑為四方,黃居中央)綴于胸前,以示婦人養蠶之功。 南朝 梁 宗懔 《荊楚歲時記》:“五色絲,一名朱索,名拟甚多,青赤白黑以為四方,黃為中央,襞方綴於胸前,以示婦人計功也。” 宋 程大昌 《演繁露·端午綵索》:“裁色繒為方片,各案四色位而安之於衣,而黃繒居四色繒之中,以此綴諸衣上,以表蠶工之成,故名襞方。襞者,積而會之也;方者,各案其方以其色配之也。今人用綵線繫臂益文也。” 烏丙安 《民俗學叢話·<五彩絲·粽子·龍舟>》:“至于彩絲纏折方,正是《荊楚歲時記》所說:‘襞方綴于胸前,以示婦人計功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襞方”是中國古代端午節的一種傳統風俗,主要用于表達對女性養蠶紡織勞動的敬意。以下是詳細解釋:

  1. 詞義與形式
    指用五色絲線纏繞紙帛,折疊成菱角形方片,并按方位(青、赤、白、黑對應四方,黃色居中)綴于胸前。這一裝飾象征女性在養蠶、紡織等勞作中的貢獻。

  2. 文化内涵

    • 五色絲象征:五色(青、赤、黃、白、黑)對應五行與方位,黃色居中代表中央政權,體現古代對天地秩序的認知。
    • 功能意義:通過佩戴“襞方”,彰顯女性在家庭經濟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蠶桑業的勞動成果。
  3. 文獻記載
    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和宋代程大昌《演繁露》均提到此習俗,稱其“以示婦人計功也”,即記錄女性勞作的功績。

注:現代端午節已少見此習俗,但可通過古籍了解其文化背景。若需具體文獻原文或更多民俗細節,可參考《荊楚歲時記》等典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襞方

《襞方》是一個漢字詞語,由“襞”和“方”兩個字組成。

襞方的意思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襞方指物體或衣物的褶皺和規整。形容物體或衣物經過整理後,表面呈現出規則而整齊的褶皺。

襞方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襞”字的拆分部首是“衣”,它共有14個筆畫。而“方”字的拆分部首是“方”,它共有4個筆畫。

襞方的來源和繁體

襞方這個詞的來源較難考證,但它可以追溯到古代,可能與古代人整理衣物時所形成的褶皺有關。在繁體中,襞方的寫法是「襣方」。

襞方的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襞方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不過在漢字的發展過程中,字形會有一定的變化。對于襞方這個詞來說,其古時候的寫法可能無法确定,但其意思與現代相近。

襞方的例句

1. 整齊的襞方使這件衣物看起來非常端莊。

2. 她巧妙地把裙子的褶皺整理成了一道美麗的襞方。

襞方的組詞

襞方可以組成一些相關詞語:

1. 衣襞:指服裝上的褶皺。

2. 襱襞:指麻繩等捆綁物品時形成的褶皺狀。

3. 褶皺:衣物或物體表面因受力而形成的折痕。

襞方的近義詞和反義詞

襞方的近義詞有:

1. 褶皺:指物體或衣物上形成的折痕。

2. 褶邊:指布料或紙張上邊緣的折邊。

襞方的反義詞是:平整。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