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手足異處的意思、手足異處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手足異處的解釋

謂被殺。《史記·孔子世家》:“有司加法焉,手足異處。” 漢 袁康 《越絕書·内傳陳成恒》:“孤雖要領不屬,手足異處,四支布陳,為鄉邑笑,孤之意出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手足異處”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是指手腳被分割在不同的地方,形容遭受極刑或被殺害的慘狀。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 本義(字面義):

    • “手足”:指人的手和腳,代指四肢或整個身體。
    • “異處”:在不同的地方,分離。
    • 因此,“手足異處”字面意思就是手和腳(或身體各部分)被分離、散落在不同的地方。這直接描繪了一種肢體斷裂、身首分離的殘酷景象。
  2. 引申義/比喻義:

    • 該成語最常用的是其引申義,用來形容人被殺害、被處以極刑(如分屍、腰斬等)的悲慘結局。它強調死亡的慘烈和肢體的殘缺不全。
    • 更深一層,這個成語有時也用來比喻兄弟相殘、骨肉分離的悲劇。因為“手足”在漢語中也常用來比喻兄弟(如“情同手足”、“手足之情”)。所以“手足異處”可以隱晦地指代兄弟互相殘殺,導緻骨肉分離、家族破碎的慘劇。
  3. 出處與典故:

    • 該成語最早且最著名的出處是西漢司馬遷的《史記·孔子世家》。記載了孔子聽聞衛國發生内亂時的反應:“孔子聞衛亂,曰:‘嗟乎!柴也其來乎?由也其死矣。’既而衛使至,曰:‘子路死焉。’夫子哭之恸。曰:‘嗟乎!天祝予!’有使者至,問之,使者曰:‘醢之矣。’遂命覆醢。” 子路(仲由)在衛國政變中遇害,被剁成肉醬(“醢”)。雖然原文沒有直接說“手足異處”,但子路被“醢”的結局正是“手足異處”的極端體現。後世在描述此類慘烈死亡時,常引用此典。
    • 後世文獻如《漢書》、《後漢書》等在描述酷刑或慘烈戰死場面時也常用此語。
  4. 用法:

    • 該成語用于非常嚴肅、沉重的語境,描述極其殘酷的死亡或悲劇。
    • 例如:
      • “那位将軍戰敗被俘,最終落得個手足異處的下場。”(指被殺害分屍)
      •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最終兄弟阋牆,手足異處,令人扼腕。”(比喻兄弟相殘導緻悲劇)

權威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手足異處”是一個漢語成語,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拼音:shǒu zú yì chǔ(部分網頁标注為“chù”,但“處”作動詞時讀“chǔ”)。
字面意思:手和腳不在同一位置,形容肢體被分離。
引申義:指人被殺,尤指非正常死亡導緻身體殘缺的狀态。


二、出處與典故

最早見于西漢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

“有司加法焉,手足異處。”
描述孔子參與政治活動時,對違法者處以極刑的場景。後世文學作品如明代《楊家将演義》也沿用此詞,強調“不得正命而死”的悲慘結局。


三、用法與語境

  1. 語法功能:作謂語、定語,多含貶義。
  2. 適用場景:
    • 描述曆史事件中的殺戮(如《越絕書》提及吳王夫差戰敗後的慘狀)。
    • 文學作品中渲染悲劇色彩(如“若禽獸然,有甚好處”)。
  3. 近義詞:身首異處、首足異處、頭足異處。

四、延伸說明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史記》《越絕書》等文獻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八面受敵辦公桌鞭杖避風燈鬓顔慘怒蠶鄉廁身乘釣黜屏存盤道憲電磁屏蔽遁世隱居二視反美華工禁約運動罰則攻發狗豬不食其餘鼓勁海水溫度合伯膊很人紅膏昏昕姣美窖子解錫讦揚截止塉鹵狂愎狂狯罱泥老劣蓮花落淩歊流風流攬門閱廟號賠錯骈逼胼胝譴出起早摸黑葺治起築全身遠害嚷鬧坦蕩如砥枉死羅城微服威望素着蝸名微利無類於菟狹薄向闌喜見于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