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征讨和剪除兇惡殘6*暴的勢力。《三國志·吳志·吳主傳》:“夫讨惡翦暴,必聲其罪,宜先分裂,奪其土地,使士民之心,各知所歸。”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讨惡翦暴漢語 快速查詢。
“讨惡翦暴”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指征讨和剪除兇惡殘暴的勢力,強調通過武力或行動消除暴力與邪惡。該成語由“讨惡”(讨伐罪惡)和“翦暴”(剪除暴行)兩部分組成,結構為聯合式,屬中性色彩,多用于書面語。
出處與例句
最早見于《三國志·吳志·吳主傳》:“夫讨惡翦暴,必聲其罪,宜先分裂,奪其土地,使士民之心,各知所歸。”。此處孫權強調讨伐暴政需先明确其罪行,瓦解敵對勢力。
用法與結構
使用場景
適用于描述曆史事件、政治鬥争或文學作品中正義對抗暴力的行動,例如:“古代明君以讨惡翦暴為己任。”。
其他信息
如需更完整的例句或曆史背景,可參考《三國志》原文或權威詞典。
《讨惡翦暴》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消除惡勢力,割除暴行。
《讨惡翦暴》這個成語的部首是矢,具體的筆畫分别是:讨(讠+寸,共6畫)、惡(亻+告,共8畫)、翦(矢+虍,共12畫),暴(日+矢,共10畫)。
該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史記·刺客列傳》中的一句話:“故曰:讨惡翦暴。”在那個時候,成語的意思是讨伐惡徒、消除暴行。
《讨惡翦暴》的繁體寫法分别是「討惡翦暴」。
在古時候,成語《讨惡翦暴》的漢字寫法并不完全相同。如《讨惡翦暴》中的"讨"字,在古代寫作"討";"惡"字在古代寫作"惡";"翦"字在古代寫作"翼";"暴"字在古代寫作"暻"。
他帶領人民讨惡翦暴,使國家恢複了安甯和繁榮。
讨伐、惡勢力、翦除、暴行。
剿滅惡勢力、消除暴行。
庇護惡勢力、容忍暴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