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火的意思、隔火的詳細解釋
隔火的解釋
香爐中用以蓋火之具。 明 屠隆 《香箋·隔火》:“銀錢雲母片、玉片、砂片俱可,以火浣布如錢大者,銀鑲周圍,作隔火,尤難得。凡蓋隔火,則炭易滅,須於爐四圍用筯直搠數十眼,以通火氣。”
詞語分解
- 隔的解釋 隔 é 遮斷:隔開。隔離。隔絕。隔斷。阻隔。 相去有一段距離:隔壁。隔年。隔行(俷 )。隔岸觀火(喻見人遇到困難,漠不關心,采取觀望或看熱鬧的态度)。隔牆有耳。 思想感情有距離:隔閡。隔膜。隔心。
- 火的解釋 火 ǒ 燃燒,物質燃燒時所發出的光和焰:火力。火燭。火源。火焰。煙火。火中取栗(喻為别人冒險出力,而自己吃虧上當,毫無所獲)。 緊急:火速。十萬火急。 指槍炮 * 等:火藥。火炮。 發怒,怒氣:火暴。火
專業解析
隔火在漢語中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
字面含義:阻隔火源或熱量
- 字義解析:
- 隔: 動詞,意為阻隔、分開、間隔。
- 火: 名詞,指火焰、燃燒産生的光和熱,也泛指高溫。
- 合成詞義: “隔火”指通過某種物理屏障或方法,将火源或熱量與特定區域、物體或人分隔開來,以達到防火、隔熱、避免灼傷或控制溫度的目的。例如:“隔火牆”、“隔火材料”、“隔火層”。
-
香道術語:一種焚香器具
- 具體指代: 在傳統香道文化中,“隔火”特指一種焚香用的器具,通常為一片薄而平的金屬片(如銀、銅、雲母等),置于香爐内燃燒的炭火與香料(香粉或香塊)之間。
- 功能原理: 它利用金屬的導熱性,将炭火的熱量均勻、間接地傳導給上方的香料,使其緩慢、充分、無明火地熏烤出香氣(稱為“煎香”或“焖香”)。
- 核心作用:
- 避免焦燃: 防止香料直接接觸明火而燒焦,産生煙熏火燎的雜味。
- 控制溫度: 使香料在適宜的溫度下受熱,充分釋放其純淨、悠長的香氣。
- 提升品香體驗: 是追求“隻聞其香,不見其煙”的高雅品香方式的關鍵工具。
- 文化背景: 隔火熏香法是中國及東亞香道藝術中一種精緻、講究的品香方式,體現了古人對香氣品質的極緻追求和優雅的生活美學。
“隔火”一詞,在基礎漢語中強調“阻隔熱量或火焰”的物理作用;而在中國傳統香道這一特定文化語境中,則專指一種用于間接加熱香料、提升焚香品質的器具及其使用方法。兩層含義的核心都在于“隔開”與“火”的關系。
參考資料來源:
-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 (2016).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解釋字義“隔”、“火”及合成詞基本概念)
- 傅京亮. (2008). 《中國香文化》. 山東畫報出版社. (詳細闡述香道中“隔火”器具的原理、用法及文化内涵)
網絡擴展解釋
“隔火”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解釋,需根據具體使用場景區分:
一、香具中的實用器具
指古代香爐中用于控制炭火的工具,主要功能是:
- 覆蓋火源,避免明火直接接觸香料;
- 通過調節通氣孔數量控制燃燒速度,明代文獻記載需在爐邊“用筯直搠數十眼”保證通風;
- 材質多樣,包括雲母片、玉片、砂片或火浣布鑲銀等珍貴材料。
二、成語的比喻用法
現代引申為防控措施,含雙重含義:
- 字面義:隔離火源防止火災蔓延;
- 比喻義:采取措施阻止矛盾或沖突升級,如“談判是為兩國争端隔火”。
兩種解釋的差異源于語境變遷:前者源自明代香道文化實物(《香箋·隔火》),後者是現代語言發展中的概念延伸。如需進一步考證古代香具形制,可參考博物館館藏香爐實物。
别人正在浏覽...
包法利夫人卑迖被俘人員秉性哺飼慚沮茶托從違打交待大貓态蹲小號訛傳扶杖富中府尊剛方關緊桂柁故縱泓然後賢華燈活産火德胡僧絕迹開卷有益空洞無物困棘羸老楞梅籠冠律谷慢令眉端木膚内外撚梢子磻溪叟飄虀皮掌伽陀拳經柔質灑翰捎裢使令識宇收電授經壽終正寝宋玉田讨試頭飛鼻飲忘恩背義文征明五大三粗先發制人想聞校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