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五德之一。以五行中的火來附會王朝曆運的稱火德。《史記·秦始皇本紀》:“ 始皇 推終始五德之傳,以為 周 得火德, 秦 代 周 德,從所不勝。” 張守節 正義:“ 秦 以 周 為火德。能滅火者水也,故稱從其所不勝於 秦 。”《文選·袁宏<三國名臣序贊>》:“火德既微,運纏大過。” 李善 注:“火德,謂 漢 也。 班固 《漢書·高紀贊》曰:‘旗幟尚赤,協于火德。’” 宋 周密 《齊東野語·用事切當》:“ 淳熙 中, 孝宗 及皇太子朝上皇於 德壽宮 ,置酒賦詩為樂,從臣皆和。 周益公 ( 必大 )詩雲:‘一丁扶火德,三合鞏皇基。’蓋 高宗 生于 大觀 丁亥, 孝宗 生于 建炎 丁未, 光宗 生于 紹興 丁卯故也。” 清 袁枚 《赤壁》詩:“ 漢 家火德終燒賊,池上蛟龍竟得雲。”
(2).火的功能。 唐 劉禹錫 《武陵觀火》詩:“火德資生人,庸可一日無?” 明 茅元儀 《火藥賦》:“五材并用,火德最靈,秉熒惑之精氣,酌朱雀之權衡。”
(3).指熱力。 南朝 梁 沉約 《五引曲·徵引》:“滔滔夏日火德昌,八音備舉樂無疆。” 唐 皎然 《酬薛員外誼苦熱行見寄》詩:“火德燒百卉,瑤草不及榮。”
(4).稱南嶽之神。 宋 姜夔 《铙歌吹曲·沅之上》:“岧岧鎮山,火德之紀,真人方興,百神仰止。”
“火德”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漢語詞彙,主要源于中國古代的五行學說和曆史文化語境。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五行學說中的王朝曆運
古代以五行(金、木、水、火、土)附會王朝的興衰更替,稱為“五德終始說”。若某王朝被認定為“火德”,則象征其統治符合火的屬性。例如:
火的功能與象征
指火本身的作用,如燃燒、發熱、照明等。《武陵觀火》中“火德資生人”即強調火對人類生存的重要性。此外,火德也象征熱情、無私,或急躁、破壞等特性。
熱力與自然現象
南朝詩句“滔滔夏日火德昌”即以火德形容夏季的炎熱。
南嶽之神的代稱
在部分文獻中,“火德”被用來指代南嶽衡山的神靈。
在姓名學中,“火德”可寓意熱情、正直與道德兼備的品格。此外,火德在道教文化中與煉丹、火藥等關聯,如《火藥賦》提到“火德最靈”。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朝代與火德的關系,可參考《史記·秦始皇本紀》等曆史文獻。
《火德》是一個漢字詞語,具有火和德兩個字的意思。火通常指火焰或燃燒的能量,而德則指道德、品德或道義。因此,整個詞語可以理解為火的德性或火的品德。
《火德》的拆分部首為火字的部首火,德字的部首為彳。拆分後,火字部首火有4畫,德字部首彳有3畫。
《火德》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道家典籍《道德經》。在其中,道家的思想主張形成了“火德相容”的觀點,即火和德可以相互融合、相輔相成。這種思想将火作為陽性的代表,德作為陰性的代表,以火和德的和諧為理想境界。
《火德》的繁體字為「火德」。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略有不同。以《火德》為例,古代的寫法為「火德」。
1. 這位士兵以火德之力,令敵人望風而逃。
2. 他以高尚的火德感染了周圍的人,成為大家的楷模。
火焰、火炬、火光、火山、火車、火苗、火災、火勢、道德、品德、惡德、德行、德性、美德
火德的近義詞包括:烈火、火炎、火性、德行、德性、品德
火德的反義詞包括:水德、德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