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五德之一。以五行中的火來附會王朝曆運的稱火德。《史記·秦始皇本紀》:“ 始皇 推終始五德之傳,以為 周 得火德, 秦 代 周 德,從所不勝。” 張守節 正義:“ 秦 以 周 為火德。能滅火者水也,故稱從其所不勝於 秦 。”《文選·袁宏<三國名臣序贊>》:“火德既微,運纏大過。” 李善 注:“火德,謂 漢 也。 班固 《漢書·高紀贊》曰:‘旗幟尚赤,協于火德。’” 宋 周密 《齊東野語·用事切當》:“ 淳熙 中, 孝宗 及皇太子朝上皇於 德壽宮 ,置酒賦詩為樂,從臣皆和。 周益公 ( 必大 )詩雲:‘一丁扶火德,三合鞏皇基。’蓋 高宗 生于 大觀 丁亥, 孝宗 生于 建炎 丁未, 光宗 生于 紹興 丁卯故也。” 清 袁枚 《赤壁》詩:“ 漢 家火德終燒賊,池上蛟龍竟得雲。”
(2).火的功能。 唐 劉禹錫 《武陵觀火》詩:“火德資生人,庸可一日無?” 明 茅元儀 《火藥賦》:“五材并用,火德最靈,秉熒惑之精氣,酌朱雀之權衡。”
(3).指熱力。 南朝 梁 沉約 《五引曲·徵引》:“滔滔夏日火德昌,八音備舉樂無疆。” 唐 皎然 《酬薛員外誼苦熱行見寄》詩:“火德燒百卉,瑤草不及榮。”
(4).稱南嶽之神。 宋 姜夔 《铙歌吹曲·沅之上》:“岧岧鎮山,火德之紀,真人方興,百神仰止。”
火德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詞彙,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五個維度闡釋:
指火的屬性或本質。《說文解字》釋“火”為“毀也,南方之行,炎而上”,強調其破壞性與升騰特性。“德”在此指事物内在規律,《漢語大詞典》引申為“事物的根本屬性”,故“火德”即火的本質特性,如光明、熱能、變革之力。
在五行學說中,火德代表五行之“火”的德性運數。《禮記·月令》載:“孟夏之月,盛德在火”,将火德與夏季、南方、赤色關聯。漢代董仲舒《春秋繁露》進一步提出“火德為陽,主禮與明”,賦予其道德與秩序象征。
古代王朝常以五行相克理論确立政權合法性:
火德亦關聯天文現象:
民間信仰中,火德被神格化為火神崇拜:
權威參考來源:
“火德”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漢語詞彙,主要源于中國古代的五行學說和曆史文化語境。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五行學說中的王朝曆運
古代以五行(金、木、水、火、土)附會王朝的興衰更替,稱為“五德終始說”。若某王朝被認定為“火德”,則象征其統治符合火的屬性。例如:
火的功能與象征
指火本身的作用,如燃燒、發熱、照明等。《武陵觀火》中“火德資生人”即強調火對人類生存的重要性。此外,火德也象征熱情、無私,或急躁、破壞等特性。
熱力與自然現象
南朝詩句“滔滔夏日火德昌”即以火德形容夏季的炎熱。
南嶽之神的代稱
在部分文獻中,“火德”被用來指代南嶽衡山的神靈。
在姓名學中,“火德”可寓意熱情、正直與道德兼備的品格。此外,火德在道教文化中與煉丹、火藥等關聯,如《火藥賦》提到“火德最靈”。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朝代與火德的關系,可參考《史記·秦始皇本紀》等曆史文獻。
艾年哵哵鳥編者按語丙字庫部署馳輝重規襲矩垂線足淳燿大曆攧手攧腳底本疊破低級趣味定向培養泛泛而談蕃屏風衢伏閤負咎附衆國際過諐後擺後戶化民易俗滑台惛謬甲縷祭豆津埭隽彥曠度夔臯了辦禮異龍度天門鹿盧蹻淪陷買縱敏鋭麋台佞臣侵淩欺上罔下軀貌三衙山嶞神谟設修手夾壽軸誦號蕵蕪台光桃闆聽天由命推鞫蕪駁屋漏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