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際會的意思、際會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際會的解釋

(1).聚首;聚會。《禮記·大傳》:“異姓主名,治際會。” 鄭玄 注:“際會,昏禮交接之會也。” 孔穎達 疏:“際會,所以主此母婦之名,正昬姻交接會合之事。” 孫希旦 集解:“際會,謂於吉兇之事相交際而會合也…… 鄭氏 專以昏禮言,非是。蓋同姓族屬漸衆,懼其離,有宗以統之,則不至於離。異姓男女相聚,懼其亂,有名以别之,則不至於亂。”

(2).引申為配合呼應。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章句》:“其控引情理,送迎際會,譬舞容回環,而有綴兆之位。” 周振甫 注:“際會,遇合,猶配合。”

(3).機遇;時機。《漢書·王莽傳上》:“ 安漢公 莽 輔政三世,比遭際會,安光 漢 室,遂同殊風,至于制作,與 周公 異世同符。”《舊唐書·馬懷素傳論》:“ 馬懷素 、 禇無量 好古嗜學,博識多聞,遇好文之君,隆師資之禮,儒者之榮,可謂際會矣。” 姜可生 《将之南田夢非》詩:“人生際會有如此,山川寂寥按劍起。” 艾青 《向太陽》詩:“這時候,我對我所看見,所聽見,感到了從未有過的寬懷與熱愛,我甚至想在這光明的際會中死去。”

(4).縫隙。兩物體相接的中縫。《三國志·魏志·文帝紀》:“棺但漆際會三過,飯含無以珠玉,無施珠襦玉匣,諸愚俗所為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際會”是一個多義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延伸,以下是綜合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1. 聚會/聚首
    原指特定場合的聚集,如古代婚禮中的交接儀式。《禮記·大傳》提到“異姓主名,治際會”,鄭玄注解為“昏禮交接之會”。後泛指一般性聚會,如“久别重逢,實非易得之際會”(例句)。

  2. 配合呼應
    引申為事物間的協調與關聯。南朝劉勰《文心雕龍·章句》中以舞蹈比喻文章結構,稱“送迎際會”需如舞姿回環般自然銜接。

  3. 機遇/時機
    強調偶然或關鍵的相遇機會,常見于“風雲際會”等成語。《漢書·王莽傳》用“遭際會”描述王莽把握時局輔政的經曆。現代例句如“學術會議上的際會促進了合作”。

  4. 縫隙(較少用)
    指兩物體相接的中縫,此義項在部分詞典中被收錄,但實際使用頻率較低。

語言演變:該詞古義側重具體場景的聚合(如禮儀),後逐漸抽象化,衍生出機遇、配合等含義。現代用法中,既可作名詞(“難得的際會”),也可作動詞(“際會難”),需結合語境判斷。

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漢語詞典》(參考、2)獲取更權威的釋義溯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際會

際會(jì huì)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的部首是阝(阜),表示“阜”字的意思,右邊的部首是會(㫃),表示“會”字的意思。

際會的筆畫數為13畫。

《說文解字》中解釋阜為堤防,指城市周圍的土堤。會則解釋為聚集、相會、共同。綜合解釋來看,際會表示人們相聚、共同相會的意思。

在繁體字中,際會的寫法為「際會」。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際會的寫法有一些變化,其中之一為「坻會」。

以下是一些使用際會的例句:

1. 各地的學者定期舉辦學術際會,以交流最新的研究成果。

2. 在節日期間,人們互相邀請,舉辦豐富多彩的文化際會。

3. 這次際會為不同行業的專家提供了一個互相交流的平台。

際會的一些組詞包括:際遇、際遇、際遇、際地等。

與際會意思接近的詞有:相聚、會面、相遇、交流等。

與際會意思相反的詞有:離别、分離、分散、分開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