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聽候調派。《三國演義》第一回:“﹝ 玄德 ﹞至 盧植 軍中,入帳施禮,具道來意。 盧植 大喜,留在帳前聽調。” 明 沉德符 《野獲編·鬼怪·馬仲良戶部》:“ 冉 以參議聽調,初入京,未悉近事,亦利其華煥,僦居之。”
“聽調”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綜合解析:
“聽調”指聽候調派或服從指揮,強調對上級安排的無條件執行。該詞最早用于軍事領域,如《三國演義》中劉備被盧植“留在帳前聽調”的記載,後延伸至日常場景。
明代沈德符《野獲編》記載官員“聽調”案例,印證該詞在官僚體系中的曆史應用。其詞源與古代軍隊指揮體系直接相關,體現等級制度下的服從關系。
與“聽令”相比,“聽調”更強調持續性配合而非單次指令執行;與“服從”相比,隱含系統化調度的語境特征。
如需查看更多古籍用例,可參考《三國演義》第一回及明代文獻原文。
《聽調》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聽音辨腔調。其拆分部首為耳(左邊)和言(右邊),共有14畫。
這個詞的來源主要是指古代宮廷對宴會上各種音樂曲目的要求,宮廷貴族要通過聽覺來辨别音樂的腔調。
繁體字《聽調》的寫法和簡體字相同,隻是采用了繁體的筆畫形式。
在古時候,這個詞的漢字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但它的意思和現代用法相似。古代漢字寫法有時候會根據不同的時代和地域而有所變化。
以下是一些使用這個詞的例句:
1. 他熟練地掌握了各種音樂的聽調。
2. 請你仔細聽調,辨認出不同樂器的聲音。
組詞:聽課、聽從、聽衆、聽見。
近義詞:辨音、聽曲。
反義詞:音癡、聾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