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 魯 人,婚後五日,遊宦于 陳 ,五年乃歸,見路旁美婦采桑,贈金以戲之,婦不納。及還家,母呼其婦出,即采桑者。婦斥其悅路旁婦人,忘母不孝,好色淫佚,憤而投河死。事見 漢 劉向 《列女傳·魯秋潔婦》。後以“秋胡”泛指愛情不專一的男子。 南朝 陳 徐陵 《谏仁山深法師罷道書》:“同衾分枕,猶有 長信 之悲;坐卧忘時,不免 秋胡 之怨。” 唐 李白 《陌上桑》詩:“使君且不顧,況復論 秋胡 。” 宋 羅烨 《醉翁談錄·韓玉父尋夫題漠口鋪》:“生平良自珍,羞為浪子負,知君非 秋胡 ,強顔且西去。” 明 沉鲸 《雙珠記·劍擊淫邪》:“轅門供役經旬矣,回來風影還如舊,還如舊,還如舊,可憎前日, 秋胡 窺牖。”
“秋胡”是一個具有典故色彩的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曆史故事理解:
“秋胡”原指春秋時期魯國男子秋胡。據漢劉向《列女傳·魯秋潔婦》記載,秋胡婚後五日離家赴陳地做官,五年後返鄉途中調戲采桑美婦(實為其妻),遭嚴詞拒絕。歸家後,妻子發現其輕薄行徑,憤而投河自盡。
後世以“秋胡”代指愛情不專一、行為輕浮的男子,含貶義。如南朝徐陵《谏仁山深法師罷道書》中“秋胡之怨”即用此典。
部分資料(如)提到“秋胡”形容秋風涼爽,但此釋義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與字面聯想混淆,建議以典故含義為準。
該故事成為古代貞烈觀的典型叙事,常見于詩詞、戲曲(如元雜劇《秋胡戲妻》),反映傳統倫理對婚姻忠誠的強調。
注:不同來源對故事細節描述略有差異,但核心情節一緻。若需深入考證,可查閱《列女傳》原文或相關研究文獻。
《秋胡》是一個漢字詞語,可以指代秋天(季節)中的胡桃樹或者胡桃。此外,它還可以泛指秋季收獲的果實。
《秋胡》由部首秋和胡組成。
秋的部首是禾,筆畫數為12;胡的部首是月,筆畫數為4。
《秋胡》一詞的來源可追溯到古代。秋胡樹原産于中國南方,因其果實形狀與胡人的胡須相似而得名。
在繁體字中,秋胡的寫法為「秋葫」。
古時候漢字将秋胡寫作「秋葫」,即在秋字的下方加上「葫」字。
1. 秋胡樹上的果實飽滿鮮美。
2. 這個秋胡是我從農場裡采摘的。
秋天、胡桃、胡桃樹、胡桃夾子、胡桃油
秋天:秋季、秋日、秋分、秋風
胡桃樹:胡桃木、胡楊樹、核桃樹
胡桃:核桃、胡咧、腦子
春天、夏天、冬天
蘋果、橙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