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大逆無道的意思、大逆無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大逆無道的解釋

封建時代稱犯上作亂等重大罪行。《史記·高祖本紀》:“今 項羽 放殺 義帝 於 江南 ,大逆無道。”《漢書·景帝紀》:“ 襄平侯嘉 子 恢説 不孝,謀反,欲以殺 嘉 ,大逆無道。” 顔師古 注引 如淳 曰:“律,大逆不道,父母妻子同産皆棄市。”《舊唐書·窦建德傳》:“ 隋 為吾君二代矣。今 化及 殺之,大逆無道,此吾讎矣。” ********* 《自傳》:“昔以革命為大逆無道,去之若浼者,至是也稍知動念矣。”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大逆無道”是一個漢語成語,通常用于描述封建社會中違背倫理綱常、犯上作亂的重大罪行。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1. 核心定義
    “大逆無道”指封建時代嚴重違背倫理道德、背叛君主或宗法制度的行為,如謀反、弑君等。

    • “大逆”:特指危害君主、宗廟、宮阙等罪行,如弑君、謀反。
    • “無道”:泛指違反社會倫理的悖逆行為,如暴虐、不孝等。
  2. 感情色彩
    貶義,多用于書面或曆史描述,強調罪行的嚴重性和不可饒恕性。


二、曆史淵源

  1. 出處
    最早見于《史記·高祖本紀》:“今項羽放殺義帝于江南,大逆無道。”劉邦以此指責項羽殺害義帝(楚懷王),作為讨伐其“不義”的依據。

  2. 擴展用例

    • 《漢書·景帝紀》記載襄平侯之子謀反,被定為“大逆無道”。
    • 孫中山在自傳中提及清末社會對革命的看法:“昔以革命為大逆無道,去之若浼者,至是也稍知動念矣。”。

三、近義詞與反義詞


四、用法與語境

  1. 適用對象
    多用于曆史、文學作品中,描述叛亂者或暴君的行為,如“項羽大逆無道,天下共誅之”。
  2. 現代引申
    可比喻極端違背社會公序良俗或道德底線的行為,但需注意語境適配性。

五、權威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大逆無道(dà nì wú dào)這個詞意思是指極其殘忍、邪惡且無法容忍的行為。 拆分部首和筆畫:“大”字的部首是“大”,總共有三筆(一橫、一豎、一撇);“逆”字的部首是“辶”,總共有十一筆(兩橫、一豎、一撇、八點);“無”字的部首是“無”,總共有八筆(一點、七畫);“道”字的部首是“辶”,總共有十一筆(兩橫、一豎、一撇、八點)。 來源:《大逆無道》這個詞最初出現在中國古代的法律文獻中,用來形容罪行極端嚴重的人和行為。 繁體:《大逆無道》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這個詞的寫法與現代有一些差異。例如:“大”字的結構更加繁複,有兩個“人”的部分,而不是現代的一個;“逆”字的結構也稍有不同,其中一筆曾寫作“彳”。然而,這些寫法已經隨着現代漢字的統一而逐漸淘汰。 例句:他的行為真是大逆無道,完全無法忍受。 組詞:大逆、無道行為、逆案、道德混亂。 近義詞:兇惡、暴虐、極端。 反義詞:正道、仁德、善行。 希望這些信息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