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大逆無道的意思、大逆無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大逆無道的解釋

封建時代稱犯上作亂等重大罪行。《史記·高祖本紀》:“今 項羽 放殺 義帝 於 江南 ,大逆無道。”《漢書·景帝紀》:“ 襄平侯嘉 子 恢説 不孝,謀反,欲以殺 嘉 ,大逆無道。” 顔師古 注引 如淳 曰:“律,大逆不道,父母妻子同産皆棄市。”《舊唐書·窦建德傳》:“ 隋 為吾君二代矣。今 化及 殺之,大逆無道,此吾讎矣。” ********* 《自傳》:“昔以革命為大逆無道,去之若浼者,至是也稍知動念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大逆無道"是漢語中表述極端違逆倫理綱常的貶義詞彙,其核心含義可從詞源學和語義學角度進行解析:

  1. 詞義構成

    該成語為聯合式結構,"大逆"指嚴重的悖逆行為,"無道"意為違背倫理準則。《漢語大詞典》将其釋為"極端叛逆,不合道義",特指違背封建時代君臣、父子等人倫關系的重大罪行。

  2. 曆史語用特征

    在古代漢語體系中,該詞具有明确的法律内涵,《古代漢語辭典》記載其常見于秦漢律令,專指謀反、弑親等十惡不赦之罪。如《史記·高祖本紀》載"今項羽放殺義帝于江南,大逆無道",即用此義強調行為的倫理性否定。

  3. 現代語義演變

    《現代漢語規範詞典》指出,當代使用中詞義泛化為泛指嚴重違反公序良俗的行為,但保留了強烈的道德譴責意味,常用于書面語境表達對惡性事件的批判。

  4. 語法功能

    《中華成語大詞典》标注其語法特征為聯合式動詞性成語,可充當謂語(如"此舉實屬大逆無道")、定語("大逆無道之徒")等成分,在語用層面具有增強批判力度的修辭效果。

該詞條的語義強度在漢語貶義詞彙體系中居于頂端,其曆時性語義演變折射出中國社會倫理價值判斷标準的發展軌迹。

網絡擴展解釋

“大逆無道”是一個漢語成語,通常用于描述封建社會中違背倫理綱常、犯上作亂的重大罪行。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1. 核心定義
    “大逆無道”指封建時代嚴重違背倫理道德、背叛君主或宗法制度的行為,如謀反、弑君等。

    • “大逆”:特指危害君主、宗廟、宮阙等罪行,如弑君、謀反。
    • “無道”:泛指違反社會倫理的悖逆行為,如暴虐、不孝等。
  2. 感情色彩
    貶義,多用于書面或曆史描述,強調罪行的嚴重性和不可饒恕性。


二、曆史淵源

  1. 出處
    最早見于《史記·高祖本紀》:“今項羽放殺義帝于江南,大逆無道。”劉邦以此指責項羽殺害義帝(楚懷王),作為讨伐其“不義”的依據。

  2. 擴展用例

    • 《漢書·景帝紀》記載襄平侯之子謀反,被定為“大逆無道”。
    • 孫中山在自傳中提及清末社會對革命的看法:“昔以革命為大逆無道,去之若浼者,至是也稍知動念矣。”。

三、近義詞與反義詞


四、用法與語境

  1. 適用對象
    多用于曆史、文學作品中,描述叛亂者或暴君的行為,如“項羽大逆無道,天下共誅之”。
  2. 現代引申
    可比喻極端違背社會公序良俗或道德底線的行為,但需注意語境適配性。

五、權威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愛琴海闆梯并重不軌不物參佐朝賢充悅初稅畝大敵彈包單夾遞杯地中海對數函數二十四節諷多要寡拊石耕童還情罕俪黑沉紅溜溜後齊獎項講宣奸桀極竭京師景陽九龍叩颡靈查六牙亂羣顱内壓麥穗兩岐蒙瞶默口憑龜強志巧宦磬叔糗糧秋中企仰阮始平缫絲山狙善書善終石劫説親道熱四韻詩送眼流眉唐僧取經同心同德土造微顯甕中之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