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嫩竹青編成的席子。《書·顧命》:“西夾南嚮,敷重筍席。” 孔 傳:“筍,蒻竹。” 孔穎達 疏:“《釋草》雲:‘筍,竹萌。’ 孫炎 曰:‘竹初萌生謂之筍。’是筍為蒻竹,取筍竹之皮以為席也。” 陸德明 釋文:“ 徐 雲:竹子竹(可)為席,于貧反。”《南史·隱逸傳上·宗測》:“ 王儉 亦雅重之,贈以蒲褥筍席。”
“筍席”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層含義:
指用嫩竹青編織的席子,常見于古代文獻中。例如《尚書·顧命》記載“敷重筍席”,孔穎達注釋“取筍竹之皮為席”,《南史》中也有“蒲褥筍席”的描述。
在部分現代語境中,被引申為成語,比喻新生事物或新人展現出的突出潛力。該用法以“竹筍”象征生命力,“竹席”象征承載物,強調初期階段便顯露的才能或發展空間。
擴展說明:
《筍席》是指用筍節制作的席子或座墊。它常用于夏季時,因為竹筍在這個季節生長旺盛,所以人們便利用竹筍的材料制作出來。
《筍席》的部首是“⺮”和“巾”,其中“⺮”表示竹,是一個左右結構;而“巾”表示席子,是一個上下結構。它的總筆畫數是13畫,其中“⺮”部的筆畫數是6畫,而“巾”部的筆畫數是7畫。
《筍席》一詞最早出現在古代文獻《孟子·公孫丑上》中,用來形容竹子制作的席子。在繁體字中,《筍》和《席》的形狀與簡體字并沒有太大區别。
在古代,人們使用甲骨文或者金文等方式來書寫文字,因此《筍席》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例如,《筍》的上部有一個“⺍”,類似一個垂直撇的形狀,表示竹子的形狀;而《席》也有相應的差别,上部是兩橫相連。
1. 夏天來臨,我們家會鋪上一張涼爽的筍席。
2. 他使用竹筍和竹子編制了一個美麗的筍席。
1. 竹筍:指竹子的嫩芽。
2. 竹席:用竹子編制而成的席子。
近義詞:竹席、竹席子。
反義詞:草席、藤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