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靡的意思、弟靡的詳細解釋
弟靡的解釋
謂柔順而隨波逐流。《莊子·應帝王》:“因以為弟靡,因以為波流,故逃也。” 郭象 注:“變化頽靡,世事波流,無往而不因也。” 成玄英 疏:“頽者,放任;靡者,順從。” 康有為 《<廣藝舟雙楫>序》:“汝神禫其中,弟靡其側,復何騖哉?”
詞語分解
- 弟的解釋 弟 ì 同父母(或隻同父、隻同母)的比自己年紀小的男子:弟弟。兄弟。 親戚或親族間輩分相同的比自己年紀小的男子:表弟。堂弟。 稱同輩比自己年紀小的男性:老弟。師弟。 學生對老師自稱或别人指稱:弟子。徒
- 靡的解釋 靡 í 浪費,奢侈:靡蕩。靡費。侈靡。 分散:靡散(消滅)。 古同“糜”,糜爛。 筆畫數:; 部首:非;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弟靡”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彙,其含義在不同文獻中有細微差異,但核心解釋可歸納如下:
一、基本詞義
“弟靡”意為柔順而隨波逐流,形容人或事物順應外界變化、不固執己見的狀态。例如:
- 《莊子·應帝王》中記載:“因以為弟靡,因以為波流,故逃也。”
- 郭象注解為“變化頽靡,世事波流”,成玄英進一步疏解為“頽者放任,靡者順從”。
二、延伸解析
- 詞源與通假
“弟”在古漢語中可通“稊”(一種草),比喻如草隨風倒般隨順(參考);“靡”則有倒下、順從之意,如“望風披靡”。
- 哲學内涵
莊子用此詞表達道家“因勢而為”的思想,主張順應自然而非強行幹預,如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序中引申此意。
三、讀音與争議
- 拼音存在兩種标注:dì mí或dì mǐ,可能因方言或曆史音變導緻差異。
- 部分注解釋義略有分歧,如崔譔認為“弟靡”是“遜伏”之意,但主流仍以“柔順隨流”為核心。
四、使用場景
多用于古文或學術讨論中,現代漢語已罕見。例如:“汝神禫其中,弟靡其側”(康有為語)。
建議參考權威來源:(查字典)和(單詞乎)的解釋最為詳實可靠。
網絡擴展解釋二
《弟靡》一詞來源于古漢語,常用于形容人物行為懦弱、軟弱無能的意思。下面是對該詞的相關詳細内容。
拆分部首和筆畫:
- 弟:包含“弓”和“丶”,總計3畫;
- 靡:包含“非”和“一”,總計8畫。
來源:
《弟靡》一詞首見于《史記·韓非子列傳》中,由韓非子所著。在該文中,韓非子以該詞來形容當時的魏國公子(韓非子的同鄉),意指其為人軟弱無能。
繁體字:
在繁體字中,《弟靡》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不同于現代簡體字的規範,字形可能有所不同。但對于《弟靡》,其字形與現代簡體字保持一緻。
例句:
他的行為舉止總是讓人覺得弟靡不堪。
組詞:
可以使用《弟靡》來組成一些相關詞語,例如:
- 弟靡之志:指形容志向不堅定,沒有遠大抱負的人。
- 弟靡之性:用來形容人性格軟弱、無主見。
近義詞:
- 無能:表示無能力或力量薄弱。
- 脆弱:指人體弱,缺乏堅韌性。
反義詞:
- 剛強:表示人的性格堅強,不易被打敗或動搖。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