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萍水相逢。 宋 薛季宣 《誠台雪望懷子都》詩之二:“狂遊失可人,萍聚我和君。” 明 黃姬水 《與友人共飲》詩:“青郊歇馬拂 吳 鈎,萍聚天涯共白頭。”《兩地書·許廣平<緻魯迅八四>》:“天壤間也須有傻子交互發傻,社會才立得住。這是一種;否則,萍聚雲散,聚而相善,散便無關,倒也罷了。”
(2).謂暫寓。 明 沉鲸 《雙珠記·月下相逢》:“遭 安祿山 之亂,飄流數年,今與家母萍聚在京。”
“萍聚”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詳細解析:
萍水相逢的短暫相遇
比喻素不相識的人偶然相遇,如同浮萍隨水漂泊後短暫聚集。
例:宋代薛季宣《誠台雪望懷子都》詩:“狂遊失可人,萍聚我和君。”
明代黃姬水《與友人共飲》詩:“青郊歇馬拂吳鈎,萍聚天涯共白頭。”
暫時寓居或停留
指因客觀原因(如戰亂、漂泊)而暫時寄居某處。
例:明代沉鲸《雙珠記·月下相逢》:“今與家母萍聚在京。”
與“萍水相逢”同源,但“萍聚”更強調“聚集”的動作性,而“萍水相逢”側重相遇的偶然性。
總結來看,“萍聚”既包含人際關系的偶然性,也暗含漂泊與短暫性的雙重意境。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側重含義。
萍聚(píng jù)是一個由兩個部首組成的詞,它包含了“艸”和“聚”兩個部首。
艸(草字頭)是漢字的象形之一,表示植物的草。聚是一種由人手或其他物質集中起來的動作,也可指聚集在一起的人或物體。
《萍聚》一詞最早出現在唐代杜牧的《秋夕》詩中:“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卧看牽牛織女星。”其中“撲流螢”形容了熒光蟲聚集在一起的景象,這也是“萍聚”的來源之一。
此外,“萍聚”也可以理解為人們因某種原因而聚集在一起,像水面上的浮萍一樣靜靜地聚集。這也成為了表達團結、凝聚力和人們在特定場合聚會的意象。
“萍聚”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萍聚」。
古代漢字中的“萍”寫作“蘋”,“蘋”字由兩個部分組成,左邊是“艸”字頭,右邊是“平”字。這種寫法在現代簡化字中已不再使用,現代常見的寫法為“萍”。
1. 這個周末,我們聚在一起,萍聚共度快樂時光。
2. 青年志願者們齊心協力,與當地居民一起萍聚,為社區籌備活動。
萍聚可以組成例如“萍聚一堂”、“萍聚社群”、“萍聚盛會”等短語。
近義詞:
1. 聚集
2. 集聚
3. 團聚
反義詞:
1. 分散
2. 散開
3. 分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