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論語·陽貨》:“ 宰我 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舊穀既沒,新穀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後因以“升沒”指一周年。 南朝 宋 顔延之 《除弟服》詩:“升沒淹朞晦,灑掃易禮容。”
(2).時隱時現。 南朝 梁 沉約 《和竟陵王遊仙》詩:“ 九疑 紛相從,虹旌乍升沒。”
“升沒”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包含兩種含義,其語義和用法均與特定曆史語境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指代一周年
這一含義源自《論語·陽貨》中的記載。孔子弟子宰我質疑三年守喪期過長,認為“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鑽燧改火”即可結束,即用谷物新舊更替和取火方式的變化來象征時間周期。後“升沒”被引申為一年之期。
例句:南朝顔延之《除弟服》詩中“升沒淹朞晦,灑掃易禮容”即用此意,表達服喪期滿後恢複日常禮儀。
形容時隱時現
該義項用于描述事物或景象的隱現狀态,如南朝沈約《和竟陵王遊仙》中的“虹旌乍升沒”,描繪仙蹤飄渺之景。
“升”單獨使用時,本義為容量單位(十合為一升),後引申為“上升”“晉升”等抽象義,與“沒”(隱沒)組合後形成複合詞,語義發生轉變。
建議在閱讀古籍時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或《滬江線上詞典》等權威解釋。
升沒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漢字組成。下面将會對該詞進行詞義解釋、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詞語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進行介紹。
升沒一般用于形容日、月等自然物體從地平線升起和沉沒。也可以用來比喻人的興衰、變遷。
升(shēng):部首為卩,總筆畫數為4。
沒(mò):部首為冂,總筆畫數為5。
升沒作為一個詞語的來源較為簡單,其來源即為升起和沉沒的過程中的動作和狀态。
升沒的繁體字為「昇沒」。
在古時候,升沒的漢字寫法有時候會有一些變化,具體變化的字形需要參考古代的文獻資料确認。
1. 太陽從東方升起,又從西方沉沒。
2. 他曾經是一個名噪一時的音樂家,後來卻升沒得很快。
升旗、升職、升級、沒收、沒入、沒入法眼
升降、太陽升起、太陽沉落
升起、升高、升騰、出現、浮現、興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