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槀砧的意思、槀砧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槀砧的解释

槀,通“ 稾 ”。古代处死刑,有罪者席稾伏于椹(砧板)上,以鈇斩之。鈇与“夫”同音,后因以“槀砧”为妇女称丈夫的隐语。 唐 权德舆 《玉台体》诗之十一:“昨夜裙带解,今朝蟢子飞。铅华不可弃,莫是槀砧归。” 宋 唐庚 《自笑》诗:“儿馁嗔郎罢,妻寒望槀砧。”一本作“ 稾砧 ”。参阅 明 周祈 《名义考·人部》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槀砧(gǎo zhēn)是古代汉语中的复合词,具有特定文化内涵与历史用法,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一、本义与字源

  1. 构字解析

    • 槀:同“稾”(稿),指干燥的禾秆或稻草。
    • 砧:指砧板,古代行刑时垫于犯人身下的木板。

      二字结合原指行刑时的用具,即垫于犯人身体下方的草席与砧板,象征刑罚场景(《汉语大词典》)。

  2. 隐语转义

    汉代起,“槀砧”因谐音与场景关联,演变为“丈夫”的隐语:

    • 古代处决犯人时,犯人伏于“槀”上,以“鈇”(斧)斩首,“鈇”与“夫”同音,故借“槀砧”暗指丈夫(《古谣谚·槀砧今何在》)。
    • 例:汉乐府《槀砧诗》:“槀砧今何在?山上复有山……”以隐语表达思夫之情(《乐府诗集》)。

二、文化引申与文献用例

  1. 诗词中的象征

    唐宋诗词常以“槀砧”代指夫君,如:

    • 唐代权德舆《玉台体》:“铅华不可弃,莫是槀砧归。”
    • 宋代黄庭坚《送刘季展从军雁门》:“槀砧刀头未有时,攀条摘实空长叹。”(《全唐诗》《山谷集》)
  2. 民俗符号

    古代妇女因避讳直呼“夫”,以“槀砧”作委婉表达,反映封建社会用语禁忌(《中国民俗文化研究》)。


参考资料:

(注:因该词属生僻古语,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较少,建议查阅专业古籍辞书获取权威释义。)

网络扩展解释

“槀砧”是一个多义词汇,其含义需结合不同文献和语境理解,主要分为以下两种解释:

一、妇女对丈夫的隐语(历史典故)

  1. 来源:古代刑罚中,死刑犯需伏于“槀”(通“稾”,草席)和“砧”(椹,即砧板)上受刑,刑具“鈇”(斧)与“夫”同音。由此衍生出以“槀砧”隐指丈夫的用法。
  2. 文学引用:唐代权德舆《玉台体》诗云:“铅华不可弃,莫是槀砧归”,此处“槀砧”即代指丈夫。

二、比喻善良纯朴之人(成语释义)

  1. 基本含义:“槀”指木料,“砧”为砧板,因木料质朴耐用,故比喻性格纯朴、心地善良的人。
  2. 典籍出处:出自《后汉书·董仲舒传》“槀砧之器,无所不用”,原指木材用途广泛,后引申为对人的品德赞誉。

其他关联词辨析

使用注意

建议结合具体文献或上下文进一步确认词义侧重。

别人正在浏览...

敖库宝祠悲默潮汛朝饔夕飧出版所锤碎蹙踅担板低唱浅斟跌误遁迹黄冠发坼房产放任矾仔父严子孝感生帝官田鼓笔厚道狐狢祸谋健全借路窭民沮劝泪人李卜克内西利民陵使龙吟镂臂罗缀鹿台跑野马偏校毗倚谱学谦驯窃比请爵庆祥器物权幸生柴深永署理疏族丝衣锁上太博鬀发工通灵草乌柳像态小兄弟小忠小信斜乜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