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民性的意思、民性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民性的解釋

人的天賦本性。《禮記·王制》:“司徒修六禮以節民性,明七教以興民德。”《荀子·大略》:“不富無以養民情,不教無以理民性。”《淮南子·泰族訓》:“聖人治天下,非易民性也。”《藝文類聚》卷五二引 漢 王粲 《儒吏論》:“是以博陳其教,輔和民性,達其所壅,祛其所蔽。”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民性”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進行解釋:

一、詞義解析

“民性”指人的天賦本性,強調人與生俱來的自然屬性,常與後天教化形成對比。這一概念在古代文獻中多用于探讨社會治理與人性培養的關系。


二、古籍出處

  1. 《禮記·王制》提到“司徒修六禮以節民性”,主張通過禮制規範人的本性。
  2. 《荀子·大略》認為“不教無以理民性”,強調教育對引導本性的重要性。
  3. 《淮南子·泰族訓》提出“聖人治天下,非易民性也”,說明治理應順應而非強行改變本性。

三、用法與延伸


四、與“國民性”的區分

“民性”側重個體或群體的自然本性,而“國民性”(民族性格)指一個民族在曆史中形成的穩定精神特質。二者在部分語境中可能交叉,但核心範疇不同。

“民性”是理解古代社會治理思想的關鍵詞,其内涵融合了自然屬性與社會教化的辯證關系。如需進一步探讨民族層面的特性,可參考“國民性”相關研究。

網絡擴展解釋二

民性

民性是一個漢字詞語,由"民"和"性"兩個字組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

· "民"的部首為"氏",總筆畫數為5。

· "性"的部首為"忄"(心的簡化形),總筆畫數為8。

來源:

民性一詞最早出自《孟子·離婁下》:“食色性也。”後來,它逐漸演變為指人的天性,即人們在思想、行為和情感方面的固有品質。

繁體:

民性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民性」。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用來寫民性的字與現代寫法基本一緻。

例句:

1. 人類共同的民性使得我們有相似的情感和思考方式。

2. 文化在塑造人們的民性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組詞:

民族、民主、民間、民謠、民意。

近義詞:

天性、道性、本性。

反義詞:

非性、變性。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