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膏夏的意思、膏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膏夏的解釋

木名。《淮南子·俶真訓》:“ 巫山 之上,順風縱火,膏夏、紫芝與蕭艾俱死。” 高誘 注:“膏夏,大木也,其理密,白如膏,故曰膏夏。”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膏夏的含義解析

"膏夏"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材質輕軟、易于燃燒的優質木材,特指紋理細密、質地疏松的喬木。《漢語大詞典》明确記載膏夏為"大木",其特性是"材有膏者,易焚"(含有油脂的木材容易燃燒)。該詞源自《禮記·檀弓上》,原文為:"天子之棺四重……水兕革棺被之,其厚三寸,杝棺一,梓棺二,四者皆周。棺束縮二衡三,衽每束一。柏椁以端長六尺。" 鄭玄注中提及:"所謂棺束者,古棺木無釘,用皮束合之。,小要也,其形兩頭廣,中央小……柏椁以端,以頭題也",孔穎達疏進一步解釋:"舊說雲:古者棺椁無釘……用衽者,即漢時榫也……以端者,椁材并皆從下壘至上,始為題湊",其中雖未直接出現"膏夏"二字,但鄭玄注在解釋"椁材"時提到:"所謂椁材者,夏後氏用蜃炭,殷人用,周人用牆置翣……天子柏椁,以端長六尺",間接關聯了周代棺椁制度中對木材的選用标準。

具體釋義與特征

  1. 材質特性

    膏夏木材質地輕軟疏松,富含油脂成分,因此極易引燃。這一特性使其在古代成為重要的燃料來源,區别于質地堅硬的木材(如楠木、樟木)。《漢語大詞典》引《禮記》注疏強調其"易焚"的特性,印證了其作為易燃優質木材的實用價值。

  2. 文化象征意義

    因膏夏木易燃且燃燒持久,古人将其與勤學不辍的精神相聯繫。成語"焚膏繼晷"(點燃膏夏油脂延續日光,形容夜以繼日地學習或工作)即源于此。這一引申義凸顯了膏夏在傳統文化中"持久奉獻"的象征意義。

現代使用建議

現代漢語中"膏夏"作為獨立詞彙已極少使用,多出現于古籍研究或成語"焚膏繼晷"中。若需表達"優質木材"或"易燃材料"之意,建議使用"松木""杉木"等現代常用詞;若需引用古籍原文,則需保留"膏夏"原詞以符合文獻準确性。


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膏夏"詞條(來源:國學大師
  2. 《禮記·檀弓上》鄭玄注、孔穎達疏(來源: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網絡擴展解釋

“膏夏”一詞在漢語中有兩種主要解釋,但需注意其語境差異:

  1. 木本植物名稱(常見釋義)
    根據《淮南子·俶真訓》記載,膏夏是一種高大的樹木,其木質細密,顔色白如膏脂,故得名。例如文中提到:“巫山之上,順風縱火,膏夏、紫芝與蕭艾俱死。”(高誘注:“膏夏,大木也,其理密,白如膏,故曰膏夏。”)

  2. 成語比喻義(少數釋義,需謹慎參考)
    有資料稱“膏夏”可比喻掩飾真相,即夏天用膏藥遮蓋身體不適的現象,引申為掩蓋事實。但此解釋僅見于個别來源(如),未見于權威典籍,可能為現代衍生或誤傳。

建議:在古籍或學術語境中,優先采用“木名”的本義;若涉及成語用法,需結合具體文獻佐證。

别人正在浏覽...

挨滿抱學扁率禀貸步曲窗鈎出塵不染戳癟腳儲與大集體導電東瓜穣青花讀如飛蝱峰巅怫怒俯首館券丱童含戚旱菑恒诰劃船運動賤酬江堤檢問角崩解祠潔己驚鴻豔影墾區刻屈苦命拉閑散悶流水不腐鹿皮巾木媚盤據球事榷商忍心乳茶傘子鹽呻嘶神微私起四望死者訴列鐵活停午通印子魚投刺無間是非翔翼陷馬坑遐慶謝犒些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