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停午的意思、停午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停午的解釋

正午;中午。停,通“ 亭 ”。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江水二》:“﹝ 三峽 ﹞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見曦月。” 宋 梅堯臣 《庖煙》詩:“濕薪燒盡日停午,試問霏霏何處浮。”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話》卷九:“嘗試 保和殿 ,未停午,衆方執筆著想,聞有投卷者。”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停午是漢語中表示正午時分的古語詞,本義指太陽升至天空中央的時刻。該詞由"停"(停留)與"午"(地支第七位,對應日中)複合構成,最早見于南北朝文獻。據《漢語大詞典》記載,北魏郦道元《水經注·江水》中"重岩疊嶂,隱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見曦月"即為此詞使用範例,生動描繪了三峽地區正午時分仍難見日月的特殊地理環境。

在語音演變方面,該詞遵循中古漢語音變規律。按《廣韻》注音體系,"停"屬定母青韻(平聲),"午"屬疑母模韻(上聲),現代普通話讀作tíng wǔ。古籍中亦見"亭午"的異體寫法,如李白《古風》"亭午暗阡陌"即指正午光線昏暗的道路景象。

現代漢語中該詞多用于文學創作或曆史研究領域,日常口語已由"正午""中午"等詞彙取代。在方言保留方面,晉語區的部分地方志仍收錄該詞,如《太原方言詞典》中保留着"停午飯"(即午餐)的用法。

網絡擴展解釋

“停午”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1. 基本含義
    指正午或中午時分,即太陽升至最高點的時刻。其中“停”通“亭”,表示時間上的“正值”或“恰好”。

  2. 字詞解析

    • 停:此處為通假字,通“亭”,表“正、當”之義,強調時間點的精準性。
    • 午:地支第七位,對應中午11點至13點,後泛指正午十二時左右。
  3. 文獻例證

    • 北魏郦道元《水經注·江水二》提到三峽“自非停午夜分,不見曦月”,描述正午和子夜才能見到日月的情景。
    • 宋代梅堯臣《庖煙》詩中的“濕薪燒盡日停午”,亦用此詞描述正午時分。
  4. 現代使用
    該詞現已不常用,多出現在古文或仿古語境中,現代漢語多用“正午”“中午”替代。

  5. 發音與注音
    拼音為tíng wǔ,注音符號為ㄊㄧㄥˊ ㄨˇ。

“停午”是一個通過通假字構成的古漢語時間概念詞,強調正午時分的精準性,多見于曆史文獻和詩詞中。

别人正在浏覽...

阿殿案值北溫帶畢集伯祖妣不卑不亢步健陳鹹之憾雠釋春味逮赴蕩蠲大肆宣傳地塊錠劑睇盼端拜端諒刿鉥心腑貴相價碼僭詞轎櫃賈生涕解帖機扣近賓近真就木擊虛絕無僅有咳嗆課與庫子臉霞廪君旅客賣俏迎奸名駒睦愛偏固僻徑前書啓母石啟問取必軟硬兼施鋭标山口沈緜十事樹勳私阿填總托産挽負武成獮艾熙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