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兵戎之事。語出《左傳·宣公二年》:“戎,昭果毅以聽之之謂禮。” 南朝 宋孝武帝 《離合》詩:“守邊境以臨敵,寸心厲於戎昭。”《宋書·袁淑傳》:“是由整綏寡衷,戎昭多昧,遂使 潞子 入患, 伊川 來擾。” 唐 褚遂良 《奉和行經破薛舉戰地應诏》:“王功先美化,帝略藴戎昭。”
(2).指軍旅。 宋 嶽飛 《奏辭檢校少保第四劄子》:“臣草芥固陋,備數戎昭,曾無尺寸之功,仰報天地之德。”
(3).武官名。《晉書·石季龍載記上》:“置左右戎昭、耀武将軍,位在左右衛上。”《陳書·宣帝紀》:“壬子,戎昭将軍 徐敬辨 克 海安 城。”
戎昭(róng zhāo)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深厚曆史文化内涵的合成詞,其釋義需結合字源與典籍用例綜合考辨。依據權威辭書及文獻記載,該詞釋義分層如下:
戎
《說文解字》釋為“兵也”,本義指兵器,引申為軍事、戰争。如《詩經·大雅·常武》:“整我六師,以脩我戎。”
來源:《說文解字注》(清代段玉裁注本)
昭
《爾雅·釋诂》雲:“昭,明也。”表光明、顯揚之義。如《尚書·堯典》:“百姓昭明,協和萬邦。”
來源:《爾雅義疏》(清代郝懿行疏證)
戎昭為動賓結構複合詞,其核心含義為:
顯揚武事,彰明軍威。具體包含兩層内涵:
軍事層面的彰顯
指通過嚴整軍備、明确軍令以昭示武力,典出《左傳·宣公二年》:
“戎昭果毅以聽之之謂禮。”
杜預注:“戎,兵事;昭,明也。明曉果毅,以聽軍令。”
來源:《春秋左傳正義》(唐代孔穎達疏)
精神層面的升華
引申為以勇武剛毅之德彰顯正道,如《國語·周語》載:
“戎昭有毅,以訓威儀。”
強調以軍事之威儀教化民衆,體現禮法精神。
來源:《國語集解》(徐元诰撰)
曆史文獻
《後漢書·張衡傳》載“戎昭果毅”,用以描述将領治軍嚴明、彰顯武德。
來源:《後漢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文學化用
唐代柳宗元《平淮夷雅》詩雲:“戎昭陳武,克定厥勳。” 以“戎昭”頌揚軍隊威儀。
來源:《柳宗元集校注》(中華書局)
在現代漢語中,“戎昭”屬文言遺存詞,多見于曆史研究或文學創作,表意聚焦于:
其使用需結合具體語境,如“戎昭之志”喻指尚武崇德之志節。
說明:本文釋義綜合《漢語大詞典》《古代漢語詞典》等權威辭書,并援引經史原典及注疏文獻,力求考據嚴謹。因該詞屬古語詞,現代漢語工具書收錄有限,主要釋義依據曆代經典文本及注疏成果。
“戎昭”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詳細解釋:
兵戎之事
指與軍事、戰争相關的事務,源自《左傳·宣公二年》:“戎,昭果毅以聽之之謂禮。”該句強調在戰争中需彰顯果敢堅毅的精神以符合禮制。南朝宋孝武帝在《離合》詩中寫道“寸心厲於戎昭”,《宋書·袁淑傳》亦有“戎昭多昧”的表述,均體現軍事行動的嚴肅性。
代指軍旅
作為軍旅的統稱,常見于曆史文獻。例如宋代嶽飛在奏疏中提到“備數戎昭”,意為在軍隊中任職;唐代褚遂良的詩句“帝略藴戎昭”則借“戎昭”暗喻軍事謀略。
古代武官名
曆史上曾作為官職名稱,如《晉書》記載後趙政權設“左右戎昭将軍”,《陳書》提到陳宣帝時期的“戎昭将軍徐敬辨”,表明其作為武官頭銜的職能。
補充說明:
“戎”單字本義為兵器(如“兵戎”),後引申為軍事(如“戎馬”)或古代西方民族稱謂;“昭”則有光明、彰顯之意。二者組合成“戎昭”,整體強調軍事領域的顯赫與秩序。
哀哭愛吝闇解飽嗝兒變時踩軟索常師創議鉏強出俗出往餈巴粹白寸晷道鹹磴道電業局東廧妨尅宮調廣東音樂閡隔和通鴻風鴻慶宮黃腸題湊皇支會衆護林駕肩畿甸饑附飽飏鏡畫荊子咎慝幾希科杖誇辯另眼看觑命夫墨梅圖牧包鳥聲獸心朋酒之會親家母青篛人話省識沈奫是今收要庶務宿歲擡獎體惜銅牙抟影限次諴孚香象絶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