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朝廷、君上發布的命令。 唐 元稹 《翰林承旨學士記》:“凡大誥令,大廢置,丞相之密畫,内外之密奏,上之所甚注意者,莫不專對。”一本作“ 詔令 ”。《新五代史·唐書·莊宗皇後劉氏傳》:“是時,皇太後及皇後交通藩鎮,太後稱‘誥令’,皇後稱‘教命’。” 清 龔自珍 《古史鈎沉論四》:“王者於是芳香其情以下之,玲瓏其誥令以求之,虛位以位之。”
诰令是中國古代官方文書的一種特殊形式,專指帝王或朝廷向臣民發布的命令、訓誡或封賞文書。該詞由"诰"與"令"二字構成:"诰"本義為告谕,《說文解字》釋為"告也",後特指上對下的正式文告;"令"即命令,強調權威性和強制性。
從曆史發展來看,诰令制度始于周代,《尚書》中收錄的《大诰》《康诰》等篇目即為早期範本。根據《中國曆史大辭典》記載,漢代将诰令正式納入官方文書體系,至明清時期形成嚴格的诰敕制度:五品以上官員授"诰命",六品以下授"敕命",其妻室依制受封稱為"诰命夫人"。
诰令文書具有三個核心特征:一是采用特定制式,明清時期的诰命文書使用蠶絲绫錦織造,配有祥雲圖案;二是内容結構嚴謹,包含受封者功績、封賞内容、勉勵訓詞等要素;三是具備法律效力,如《大明會典》規定"凡诰敕等級,俱以見授職掌為定"。
現存最完整的诰令文獻當屬故宮博物院藏《永樂大典》相關诰敕,其中記載了明成祖朱棣對纂修官員的封賞文書。這類文獻不僅是古代政治制度的實證,更是研究書法藝術的重要材料,如台北故宮藏《宋仁宗賜司馬光诰書》就展現了宋代诰令的文書格式與書法特征。
需特别注意诰令與敕令的區别:前者多用于重大封賞或政治宣告,後者側重日常行政指令。據《古代漢語詞典》解釋,诰令在禮制層面具有"彰功顯德"的社會教化功能,是維系古代等級制度的重要載體。
“诰令”是古代中國君主或朝廷發布的正式命令或文書。以下是詳細解釋:
定義
“诰令”指君主或朝廷下達的官方命令,其核心含義與“诏令”類似,但多用于特定曆史語境中。例如唐代元稹《翰林承旨學士記》提到“大誥令”涉及國家重大決策。
構成解析
唐代用例
元稹記載“凡大誥令”需由翰林學士起草,說明诰令涉及國家重要事務。
五代與清代
如需進一步了解“诰”的演變或古代文書制度,可查閱漢典或曆史典籍原文。
報償把似丙殿逼遣泊禮漕舫愁沮春靁徂颠帶彩丹輝短韻法不徇情趕羊官報私仇耗登好異厚報回馬狐裘蒙戎将士将順其美蛟客髯借調解學頸飾極摯栲栎庫收蘭味嗹喽另起爐竈離顯郦元氋氃麪蠒眠起米醋甯和女伯縏結潘水蚍蜉援前人羣下日珥森纚森郁山高水險上棟下宇升子神箭示現雙祧隋文帝踏凍通妥無天事烏蠋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