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诰令的意思、诰令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诰令的解釋

朝廷、君上發布的命令。 唐 元稹 《翰林承旨學士記》:“凡大誥令,大廢置,丞相之密畫,内外之密奏,上之所甚注意者,莫不專對。”一本作“ 詔令 ”。《新五代史·唐書·莊宗皇後劉氏傳》:“是時,皇太後及皇後交通藩鎮,太後稱‘誥令’,皇後稱‘教命’。” 清 龔自珍 《古史鈎沉論四》:“王者於是芳香其情以下之,玲瓏其誥令以求之,虛位以位之。”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诰令”是古代中國君主或朝廷發布的正式命令或文書。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詞義

  1. 定義
    “诰令”指君主或朝廷下達的官方命令,其核心含義與“诏令”類似,但多用于特定曆史語境中。例如唐代元稹《翰林承旨學士記》提到“大誥令”涉及國家重大決策。

  2. 構成解析

    • “诰”:原指帝王對臣子的告誡或封贈(如“诰命”“诰封”),後衍生為官方文書名稱。
    • “令”:即命令,強調權威性。

二、曆史背景與文獻例證

  1. 唐代用例
    元稹記載“凡大誥令”需由翰林學士起草,說明诰令涉及國家重要事務。

  2. 五代與清代

    • 《新五代史》提到皇後發布的文書稱“教命”,而太後文書稱“誥令”,反映等級差異。
    • 清代龔自珍的文獻中仍可見“诰令”一詞使用。

三、相關術語辨析

四、權威來源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诰”的演變或古代文書制度,可查閱漢典或曆史典籍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诰令(gào lìng)一詞的意思是指通過诏書發出的命令或法令。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部首是讠(yán),右邊部首是令(lìng),共有11個筆畫。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最早用于官方發布的法令和命令,以及君主發布的宣告和诏書。 在繁體字中,诰令的寫法為「誥令」,仍然包括了讠和令這兩個部首。古時候漢字寫法與現代相比有所不同,但在诰令這一詞中,基本保持了相似的形狀和結構。 以下是一些使用诰令的例句: 1. 君主發出诰令,宣布全國禁煙。 2. 奉上級诰令,立即執行任務。 3. 這個法律是根據皇帝的诰令制定的。 一些與诰令相關的組詞包括: 1. 诏書(zhào shū):古代的官方文書,用以發布命令和宣告。 2. 法令(fǎ lìng):指由政府或上級機構制定的法律或規章。 诰令的近義詞可能有: 1. 命令(mìng lìng) 2. 宣告(xuān gào) 诰令的反義詞可能包括: 1. 解禁(jiě jìn) 2. 廢止(fèi zhǐ)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幫助!如需更多詳細資料,請參考相關詞典或書籍。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