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诰令的意思、诰令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诰令的解释

朝廷、君上发布的命令。 唐 元稹 《翰林承旨学士记》:“凡大誥令,大废置,丞相之密画,内外之密奏,上之所甚注意者,莫不专对。”一本作“ 詔令 ”。《新五代史·唐书·庄宗皇后刘氏传》:“是时,皇太后及皇后交通藩镇,太后称‘誥令’,皇后称‘教命’。” 清 龚自珍 《古史钩沉论四》:“王者於是芳香其情以下之,玲瓏其誥令以求之,虚位以位之。”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诰令”是古代中国君主或朝廷发布的正式命令或文书。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词义

  1. 定义
    “诰令”指君主或朝廷下达的官方命令,其核心含义与“诏令”类似,但多用于特定历史语境中。例如唐代元稹《翰林承旨学士记》提到“大誥令”涉及国家重大决策。

  2. 构成解析

    • “诰”:原指帝王对臣子的告诫或封赠(如“诰命”“诰封”),后衍生为官方文书名称。
    • “令”:即命令,强调权威性。

二、历史背景与文献例证

  1. 唐代用例
    元稹记载“凡大誥令”需由翰林学士起草,说明诰令涉及国家重要事务。

  2. 五代与清代

    • 《新五代史》提到皇后发布的文书称“教命”,而太后文书称“誥令”,反映等级差异。
    • 清代龚自珍的文献中仍可见“诰令”一词使用。

三、相关术语辨析

四、权威来源说明

如需进一步了解“诰”的演变或古代文书制度,可查阅汉典或历史典籍原文。

网络扩展解释二

诰令(gào lìng)一词的意思是指通过诏书发出的命令或法令。它由两个部首组成,左边部首是讠(yán),右边部首是令(lìng),共有11个笔画。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最早用于官方发布的法令和命令,以及君主发布的宣告和诏书。 在繁体字中,诰令的写法为「誥令」,仍然包括了讠和令这两个部首。古时候汉字写法与现代相比有所不同,但在诰令这一词中,基本保持了相似的形状和结构。 以下是一些使用诰令的例句: 1. 君主发出诰令,宣布全国禁烟。 2. 奉上级诰令,立即执行任务。 3. 这个法律是根据皇帝的诰令制定的。 一些与诰令相关的组词包括: 1. 诏书(zhào shū):古代的官方文书,用以发布命令和宣告。 2. 法令(fǎ lìng):指由政府或上级机构制定的法律或规章。 诰令的近义词可能有: 1. 命令(mìng lìng) 2. 宣告(xuān gào) 诰令的反义词可能包括: 1. 解禁(jiě jìn) 2. 废止(fèi zhǐ) 希望这些信息对你有帮助!如需更多详细资料,请参考相关词典或书籍。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