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朝廷、君上发布的命令。 唐 元稹 《翰林承旨学士记》:“凡大誥令,大废置,丞相之密画,内外之密奏,上之所甚注意者,莫不专对。”一本作“ 詔令 ”。《新五代史·唐书·庄宗皇后刘氏传》:“是时,皇太后及皇后交通藩镇,太后称‘誥令’,皇后称‘教命’。” 清 龚自珍 《古史钩沉论四》:“王者於是芳香其情以下之,玲瓏其誥令以求之,虚位以位之。”
诰令是中国古代官方文书的一种特殊形式,专指帝王或朝廷向臣民发布的命令、训诫或封赏文书。该词由"诰"与"令"二字构成:"诰"本义为告谕,《说文解字》释为"告也",后特指上对下的正式文告;"令"即命令,强调权威性和强制性。
从历史发展来看,诰令制度始于周代,《尚书》中收录的《大诰》《康诰》等篇目即为早期范本。根据《中国历史大辞典》记载,汉代将诰令正式纳入官方文书体系,至明清时期形成严格的诰敕制度:五品以上官员授"诰命",六品以下授"敕命",其妻室依制受封称为"诰命夫人"。
诰令文书具有三个核心特征:一是采用特定制式,明清时期的诰命文书使用蚕丝绫锦织造,配有祥云图案;二是内容结构严谨,包含受封者功绩、封赏内容、勉励训词等要素;三是具备法律效力,如《大明会典》规定"凡诰敕等级,俱以见授职掌为定"。
现存最完整的诰令文献当属故宫博物院藏《永乐大典》相关诰敕,其中记载了明成祖朱棣对纂修官员的封赏文书。这类文献不仅是古代政治制度的实证,更是研究书法艺术的重要材料,如台北故宫藏《宋仁宗赐司马光诰书》就展现了宋代诰令的文书格式与书法特征。
需特别注意诰令与敕令的区别:前者多用于重大封赏或政治宣告,后者侧重日常行政指令。据《古代汉语词典》解释,诰令在礼制层面具有"彰功显德"的社会教化功能,是维系古代等级制度的重要载体。
“诰令”是古代中国君主或朝廷发布的正式命令或文书。以下是详细解释:
定义
“诰令”指君主或朝廷下达的官方命令,其核心含义与“诏令”类似,但多用于特定历史语境中。例如唐代元稹《翰林承旨学士记》提到“大誥令”涉及国家重大决策。
构成解析
唐代用例
元稹记载“凡大誥令”需由翰林学士起草,说明诰令涉及国家重要事务。
五代与清代
如需进一步了解“诰”的演变或古代文书制度,可查阅汉典或历史典籍原文。
懊蔼百舌儿髀里肉生不更不知所从逞强澄坠持心春柜盗宄得胜点瓜帝丘滴乳杜多烦燥俸薪官面儿锅脐灰国行寒栗栗汉书号羣河女荒饱化融火烛银花嘉况江东洁修精采进种酒牀局尺哭庙笼中之鸟旅食淖弱内拙能见度潘杨葩藻僄突贫单抢水清波情取清甽清曜琼梳砌水瞿瞿身起酸削套曲添都倜诡臀杖歇絶